论坛
林力博,是真名士自风流
2018年04月16日   来源 : 清风网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读林力博诗作有感   岳扬
 
认识林力博先生是因为诗,他写诗,我读诗,他是诗人,我是文学编辑。2015年初秋,什么都开始成熟的时节,我坐在电脑前审阅来稿的时候,忽然间闻到了一股清香一一一股来自林力博先生的诗歌的芬芳一一成熟又略带点青涩的味道。我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集中读到过这么多、这么好的属于同一个作者的诗歌了。这些诗歌大部分题材取自农村,山水田园,乡俚民俗,村庄轶事,人间情爱,人文历史,大到一条山脉,小到一个景点,一片森林,一株小草,党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建设,都可入诗,都能成为林力博先生歌咏吟唱的对像,雅而不媚,俗而不妖,不拘一格,自由奔放,大气磅礴,雄浑厚重,既有“阳春白雪”类的读者欣赏,又有“下里巴人”群的受众品味。不难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容易猜到作者的工作性致。一个不熟悉农村,不热爱农村,不了解农民而又不能解读“农事”的人,是万万达不到如此境界的。后来几年,林力博先生创作的大量诗歌亦证明着林力博先生的“农业人”身份。

林力博先生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是一个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乡镇领导干部,在多个乡镇党委、政府部门工作过,经常和农民零距离接触,与泥土打交道,与土地与大山与溪涧河流同呼吸,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喜欢阅读、写作,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涉猎甚广,擅长现代诗歌、歌词创作,涉及其他文学体裁,笔耕不辍,收获颇丰。在与他相识并成为他的“粉丝”不足三年的时间里,我便在《廉政瞭望》、《当代商报》、《潇湘晨报》、《中国城市报》以及《天山文艺》、《韶风》、《风采》、《雪国文学》、《中国廉政建设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知名网站,拜读到他创作的诗歌、歌词近百首。其中,多首歌词被谱曲传唱,和知名歌手谢艺合作创作的歌曲《致兄弟》,还获得了2016年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现正应邀为电影、电视剧写歌词。

不能不感叹林力博先生的才艺和吟诗作词的从容。林力博先生诗歌里的乡村,简约,淳朴,美得尽致,似远若近,似近,却又可望而不可即。如今四十岁以上的农村出身的人,应该都在这样的乡村中有所浸淫,不论自己承认不承认,人们总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一些关于这样的乡村的模糊的印迹。其模糊的程度因人而异,许多时候,如若认真探究这些印迹,却又倏而忽逝,不知所踪。

而林力博先生却在着意追寻这种印迹。沿着林力博先生创作的诗行,读者不难还原那个潜意识里的乡村的轮廓一一藏在大山深处的木楼板房,九曲十八弯的山中小路,清澈透底的溪涧流泉,朝雾夕照下的阡陌田畴,蓝天白云下的稻粱麦菽,薄暮山岚中的鸡鸣犬吠……。待到他在崎岖的山路上唱响送别的曲调,让老父亲长满厚茧的手拿起苗竹枝条,让老父亲留下的锄头有了鲜活的记忆,让清冽的山风化作纤纤手指,让爱情在乡村融汇传统的“七夕”,为《山里来了扶贫人》而歌唱,为《秋天的故事》而陶醉,为《中秋,陪母亲去看海》而高兴,为《英雄雪峰山》而骄傲,为抗日将士而鼓舞,为“石仁”而赋诗……

真切的乡村再现了,再现后的乡村,已滤去了昔日的苦难和苍白,只余脉脉的温情和梦幻的色彩。此时,我们如果能一头扎进这样乡村,灵魂定会受到圣洁的洗礼。

林力博先生就这样用他细致的观察、抒情的笔触、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精心地描绘着乡村上空的精灵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已经远离了原生态的乡村,在当下似乎还只是一部分人享受的乐园。但不久的将来,这样的世界或许会成为所有人的生活福地。
林力博先生以他的妙笔,自觉廓清灵魂中的迷雾,在历史的原址绘下他心中的理想王国,努力构筑自我精神家园,其意义,不仅在于其个人的精神休养,更为一个群体精神休养所必需。【岳金刚 | 来源: 中国廉政建设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