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武则天有话说
2019年02月02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过去,我们对武则天的了解,基本都是来源于电影和电视剧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只直观而片面地知道她是一个有才、有谋和独断、独裁兼狠毒、狠辣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武则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还是应该从多个方面、多维视角来透视。事实上,若从治国来说,她算是一个比较有成就的皇帝。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以外,历代统治者中能够与武则天比肩的,不多!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去世时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令古往今来天下人费尽心机,亦无从猜破。不过,以现在看来,武则天是有话要说的,而且也说过了。
 
突然提起这个话题,源于前些时候看过的一篇小说。是老战友欧阳亮推荐让我看。我还是看得比较认真的。《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9期刊发了湖南作家邓跃东先生的军旅题材小说《无字碑上的字》,写到主人公知道乾陵有武则天的无字碑,因为离驻地不远,某次外出时他转弯抹角地向指导员提出,想去看看,也就一里多地的距离了。指导员说,碑上又没字,有什么好看的,不如去看她的传记,连队图书室有一本林语堂写的《武则天正传》呢。主人公只道武则天生前决心碑不刻字,却极想知道这个承继与开创大唐盛世的女人,栖身之处的这块大无大有的无字碑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仍然是拾的后世所谓“解读”的牙慧,说得最多以为最有境界而又最没有解释清楚的,就是这一种解释者很“有所谓”而大家都“无所谓”的说法——无非是武则天对自己的功过不予置评,而是留给后人评说。但小说的故事却很有回味!主人公后来也当了一个连队的指导员,有一年在带领当年的那批退伍老兵参观无字碑后,他的原指导员在退役将要离开部队时,竟然没有选择转业、由地方政府安置,却自动放弃了十六年军旅生涯积累下来的、可以继续享受的政治荣光和物质财富,而是选择了复员、回老家的农村去。主人公于是回忆起他有一次参加某项观摩活动,终于获得一个去乾陵的机会,终于第一次看到那座想念了多年的无字碑……
 
话说武则天去世将近13个世纪以后,到了1982年的5月21日,河南登封县王河村有一个叫屈西怀的村民,自个儿去嵩山游玩,想想,一个人玩得有多么寂寞,实在是百无聊赖,就以推山石滚落来自娱自乐,滚来滚去、玩来玩去,在一块落石处的石缝里,偶然发现了一块覆满泥土的金属片,擦干净后金属片变得闪闪发亮,上面还刻了许多的汉字。所以说啊,一些重大的发现,从来都是无意识的。这块金属片,后来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即今天人们知道的“武曌金简”。武曌,武则天给自己取的名字。曌,就是“照”的意思,这个字即是武则天专门为自己的名字而造的,取“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那么,“武曌金简”到底是什么呢?从河南省博物馆可以看到,呈竖长方形,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正面镌刻双钩楷体铭文3行共63个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大概意思就是说,大周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真神,此次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呈递这枚金简,祈求各方神仙除去武曌在人间的罪过。如果这枚金简算是武则天要说的话,那么,她真正想要留下的话至少还有三次铺垫:有一回,武则天与狄仁杰谈话,突然问到身后评价之事,问狄仁杰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狄仁杰回答“不敢妄言”。武则天道,但说无妨,今天对话,非为君臣,乃朋友也。狄仁杰说“功过参半”。武则天笑了笑,说,全天下也只有你敢跟我说这样的话。又有一次,武则天、狄仁杰两人谈到执政治国的得失,武则天不免伤感,说她这一辈子都在政治的漩涡里斗争,虽然贵为皇帝,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得到。狄仁杰说,您赢得了天下。武则天却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我只得到了许多敌人——儿子是我的敌人,兄弟姐妹是我的敌人,臣下也是我的敌人。将来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立一块无字之碑。再就是,武则天临终前,留下了遗嘱:“祔庙、归陵、去帝号”。这7个字的遗嘱,其实浓缩了她一生的智慧。最终,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一同合葬于乾陵玄宫,称“则天大圣皇后”。
 
从过去的考古史都可以知道,简,一般由木板、竹片制成,历史上的其他帝王最奢侈的也只用过玉简和银简。“武曌金简”,是我国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唯一的一枚金简。以金作简,无疑彰显了武曌——则天皇帝的独一无二!后世研究,这枚金简中金和银的比例为9:1,经过了锤揲、堑刻、砑光等制作过程,工艺十分精良,反映了唐朝高超的黄金加工水平。必须得说说古代帝王们的投简了。据史书记载可知,简的投献是皇帝封禅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所谓“封禅”,并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事——封是“祭天”,禅则是“祭地”。历史上许多帝王会亲率大臣到名山大川筑坛焚香,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向上天祈求庇佑,并将祈求的简册埋于土下,投入水里或名山之中。公元696年,武则天就以女皇帝的身份在嵩山封禅,并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来纪念这一事件。公元700年,武则天已届77岁高龄,大病初愈重游嵩山,便遣苦修道士胡超前往嵩山之巅投献金简。金简的内容是“天人相应”的密语,史书典籍无从记录,埋葬投放的具体地点更是无从考究。沉寂了1282年之后,若不是屈西怀的偶然发现,“武曌金简”也许将永远沉睡下去。那么,现在“武曌金简”已然“开口”,从金简中“好乐真道长生神仙”几个字,就可以知晓武则天是崇仙仰道的。她在位时,将王子晋推尊为道家始祖,曾命人“披羽衣,吹箫,乘木鹤,奏乐于庭”,再现王子晋得道成仙时的升天仪式。王子晋(约前567—前549年),姬姓,东周时代周灵王的太子,其主要事迹见于《逸周书·太子晋解》《国语·周语下》,提倡君子以德、治国有道,爱惜民力、修养生息,后传说为道教中最早的仙人之一,亦称仙人王子乔或王乔。实际上,王子晋只活了17岁。后世百姓感其恩德,祈愿他善有善报、百世永生。史载,有多代皇帝对王子晋敕封道号。王子晋对道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引领了道教音乐的发展,对道教修炼方法、服饰器具等,也有诸多影响。金简的落款表明投献日期为七月七日乞巧节,据《无上秘要》记载,七月七日是天界校订簿录的三个时间节点之一,此时投献金简便可上达天意。金简中的除罪一说,则源自道教认为只有除去原罪才能长生这一观念,武则天对神仙道教世界的崇敬和向往由此可见一斑。但武则天晚年是非常信佛的,耗费不少财力兴建各种寺庙,甚至还坚信自己就是佛的化身。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了,武则天既崇道又信佛,她立下的无字碑,是否可理解为“生死都是小事,人生没有对错,四大皆空”而已?
 
于是还联想起另一则与武则天有关的趣事——“搞名堂”。现在,我们对某人某事有不解的地方,往往要反问甚至是质问“搞什么名堂”?但这个“名堂”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叫做“搞名堂”,颇有疑虑,确实不解。后来有考据说,所谓“名堂”即“明堂”,其实就是古代帝王用作宣明政策、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下》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木兰辞》也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诗句。汉以前,明堂是个什么样子,已无文献可考。传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一次封禅泰山,发现一处明堂遗址,刘彻顿生思古之情,要求官员在此重建一座明堂。但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明堂的真容原貌,一个叫公孙带的投其所好,伪造了一幅黄帝时期的所谓“明堂图”献于武帝,其他人争相仿效,提供建筑方案,但大多数官员对此疑虑重重、争论不休,毕竟还是有清醒的官员试图抵制,汉武帝也没办法,也就不了了之,汉代的明堂终于没有建成。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不愧为千古女帝,下令拆了东都洛阳的乾元殿建成了一所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规模十分宏大,硬是将历史上已经杳杳无迹的“明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现存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的明堂遗址,即武则天时期“明堂”鼎盛的遗留。但是,当时修筑明堂劳民伤财,招致民声怨起,大臣刘允济对此十分反感,作《明堂赋》加以讽刺,声称不知道女皇帝是在“造什么明堂”。由此,后世人们便将稀奇古怪、毫无根据的东西称作“搞明堂”了。宋以后,帝王们对明堂的兴趣日渐淡漠,至明清时彻底消亡。实际上,“名堂”这个词的来由,东汉时《说文》里作过这样的解释:月光从窗户中照进原本黑暗之处为“明”,“明”是结果;黑暗中说话是为了表明身份为“名”,“名”是手段。故,“名”是方法,“明”是目的。大概从那时起,明与名就混用了,算是古已有之。“名堂”自然也就可以叫做“明堂”了。而以后,引申为表示“花样”“名目”等意思的“明堂”一词,也改头换面成了“名堂”。大概,这句话的来由不过如此。但是,从这么一件事情看来,武则天真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说了就要做,做了不怕说。又像那无字碑,明着不说,其实已经说了。再投下一枚金简,说了许多还不让知道。
 
《无字碑上的字》中的主人公,在终于去到乾陵参观后,完全没有当初尚未看到那座无字碑时的神往。“碑很普通,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雄伟,无数见过它的人都远去了,它还兀自在风中,穿越千年孤独,生发幽幽的力量”。他的指导员,退役回到老家后,虽然经历种种存活的方式,但生活很平静很坦然,一如遍野的麦黄蕴藏着一个人的梦,也如别人眼中的寂寞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的宁静。伟大也罢、渺小也罢,壮烈也好、平凡也好,历史与事业、历史与生活、历史与个人,不过是风烟中的往事与过客,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可以留下、什么都不必留下。需要的是,在自己生命历史的无字碑上把字写好,因为后人会看到呢!(曹众善)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