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岑溪三祥
2019年02月0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说某地人杰地灵,总有其独到之处。杰出的人物可以让一地方名闻遐迩,而秀丽灵性的胜境之地自可滋养出类拔萃之人。岑溪,之杰之灵之胜,我都有所见识,全在一个“祥”字。今所述岑溪“三祥”,谓一人一帝一龙也。
 
先说一“人”。岑溪市东山公园,我是经常去的。上山,有一条便道,要经过原岑溪松香厂的旧址。厂区内有甘乃光之故居。此番不是去东山公园登山游览,而是专程前往东山南麓下的“甘乃光纪念馆”参观。我和妻子徒步约3公里,才到达纪念馆的大门外。铁门从里头上锁了,隔着门望去,见一老人带着一小孩在稍远处的长廊,老人在打扫,孩子在玩耍。妻子用岑溪土话招呼了一声,那小女孩就兴冲冲地跑过来开了门,把我们迎了进去。
 
甘乃光是岑溪名人。字自明,汉族,1897年出生,籍贯为广西岑溪菜园村人,少时家亦贫。其父甘绍相(号日三)早年追随孙中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加入兴中会,兴中会改组后又成为同盟会会员,并被派回梧州开展革命活动。1908年甘日三与区笠翁共同创办《梧江日报》《广西日报》,甘日三任《广西日报》经理,孙中山先生特派其助理陈少白到梧州嘉勉。后袁世凯复辟帝制,1913年革命军二次讨袁,袁派其部将龙济光攻粤,驻军肇庆,密令苍梧知事密捕甘日三至肇庆龙军驻地,不久后即被秘密处决。因此,甘父算得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甘乃光本人在其父辈战友的保护与资助下,1922年从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任教两年。黄埔军校成立后,一度与周恩来共事,任黄埔军校英文秘书兼政治教官,实际上是担任廖仲恺先生的秘书。甘在国民党内历任中央执行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务委员、青年部长、农民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驻澳大利亚大使等职。1956年病逝于澳洲,终年59岁。
 
今之甘乃光纪念馆,即其故居也。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时由其夫人甘陈杏容亲自督建。进入院子可见,其楼为坐西北向东南,占地1727平方米,建筑为一进一院二开间一连廊。我们环顾了院内大致的方位与布局后,就进入楼内。楼门前右侧墙上有《甘乃光纪念馆简介》,浏览后可知其概况。2011年12月,岑溪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把一、二层所有房间都参观了一遍。从外观看,这是一栋青砖青瓦二层仿西洋砖墙承檩结构的小楼,四檐滴水,两层房间布局均一样,只是用途不一。房间内均为木板条抹灰天花,门窗外框为起方线凸饰边框,木条板,方砖墁地,中间过道,四面取光。正厅与饭厅设连廊,厨房及饭厅为一层青砖、青瓦、砖墙承檩建筑,整体看是较典型的民国时期盛行的官邸仿西洋建筑。如今整座小楼,只一层临近厨房处的一间用作值班室,供管理人员居住,余皆开放为展览室,屋内陈列简单,只保留了部分旧物,如床铺、书桌、壁柜、洗脸架兼穿衣镜等,墙壁上悬挂甘乃光一生所历大事的部分照片,并在走廊墙壁上有多块介绍甘乃光事迹及学术成就的展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几封毛主席写给陈克文的手书函件影印件,每封信里均提到甘乃光先生,信纸上方均印有“中国国民党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用笺”的字样。陈克文是甘乃光同乡,均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过。他们之与毛主席的关系,见之于1925年10月2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林伯渠(又名林祖涵)、谭平山致毛泽东等人的函,其内容为嘱其起草编纂国民党党史章程(档案号:汉2436)。原文如下:
 
迳启者:
本月十六日本会第一百十四次会议,汪委员精卫提议关于党史之编纂应由本会组织编纂委员会办理案,经与议决通过并指定毛泽东、甘乃光、詹菊似三人起草章程,提出审定在案。为此书达,查照此致毛泽东、甘乃光、詹菊似同志。
           中央执行委员会
           谭平山 林祖涵
 
后来毛主席多次致函陈克文讨论、商谈有关国民党党史编纂及农工运动尤其是编印资料与经费用度等事。信中时有“我兄一份,甘先生一份”等句。由此亦可见,其时毛主席与陈克文、甘乃光等关系之密切、奋斗之融同,也说明甘乃光先生一直是国民党内著名左派。除任国民党中央高职外,在地方也担任过不少重要职务,如1926年11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12月任广东政治分会委员,1927年4月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农工厅厅长,同年底又代理广州市市政委员长。1928年被指袒护共产党发动广州起义遭革职并被蒋介石通缉,被迫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在“同赴国难”的口号下,甘乃光被恢复党籍并继续担任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可慰的是,甘乃光在1929年3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在上海潜心著书译述。因著有《先秦经济思想史》而成为中国研究经济思想史第一人;并有《中国国民党几个根本问题》《孙文主义大纲》《孙中山全集分类索引》《中国行政新论》《孙中山与列宁》等书行世;译著有《美国政党史》《英国劳动党真相》等;在农民运动方面,有《农民运动初步》《怎样做农工行政》等;还有《文书档案连锁法之研究》《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学者的使命》等。这些著作,在今甘乃光纪念馆均有介绍。
 
我们下楼从厨房经过,朝围墙边走去。遇上一位女士在洗衣服,妻子用岑溪当地话和她交谈起来。我听不懂她们说些什么,就在不远处静静地阅读介绍甘乃光先生之父甘日三事迹的碑记。之后绕着院内小路向长廊走去。长廊很整洁、干净,显然,是因为被先前看到的那位老人打扫过了。才待出门,从厨房那边走出一位老人,我说这不就是刚才打扫卫生的老人吗?妻子眼尖,认出竟然就是她上岑溪中学时的英语老师甘立行。我们迎了过去,很热情地和甘老师打招呼,老师也很讶然,没想到在这里会遇到几十年前自己教过的学生。于是,他们师生俩回忆了一些学校的往事,之前那位女士就是甘老师的夫人,也过来一块儿聊了起来。我们得知,甘立行老师是甘乃光先生的族人和后辈,纪念馆恢复后,他们就作为工作人员管理着这处故居。我就想,甘乃光先生一生倾向和同情革命,虽然是国民党高官,但政治上并不反动,而且著述甚丰,其对经济、哲学、社会、文化、档案及工运、农运、侨务、外交等方面的贡献,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值得后学深入研究、发掘,把这样一件有关人物、学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史研究的大事好事做足做深做出成效。
 
再说一“帝”。2月3日一大早,我们直驱南渡镇。南渡是岑溪市内文化学意义上的千年古镇,远在宋朝时就已经开埠,古时称为“义州”的所在。今岑溪市有“义州大道”,得名于此。因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南渡承继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也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所要说的一“帝”,就是南渡的关帝庙。过了黄华河桥,在原黄华河码头故址不远处,就是岑溪显赫有名的祭祀关羽的“关帝庙”,与著名古祠邓公庙毗邻。如今关帝庙所在的这条路,已被打造成为一条著名的民俗文化街。
 
我们从大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庙前地坪雄踞的一对精工雕刻的花岗岩石狮子,据传为道光年间广东信士捐资建造的。我仔细搜觅,在左侧石狮子身座下方,终于发现一行已不甚清晰的文字:“道光十五年”,即公历的1835年。历经183年的风雨侵蚀与剥落,石狮子有些残破了,狮子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有些破损,嘴里的石球已杳杳无迹了。
 
抬头即可见庙门额嵌一方石刻横匾,碗口粗的三个大字“关帝庙”,字迹为阳文凸起,遒劲有力,十分醒目。上款题为“道光九年”,即1829年。下款题为“众信敬立,佛山黄和兴造”。由此可知,可能是广东佛山黄姓的一名信士捐资,并牵头建造起来的。庙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设前殿、后殿、左右厢房及天井等。前殿为黄色琉璃瓦面,脊顶装饰双龙戏珠,堂皇而壮观。内外墙壁现存彩绘壁画十余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工十分精致。后殿为拜祭关帝的处所,殿中关公雕像高约2米,赤面黑须,仪态威严勇武,左右侍从为关平、周仓立塑。 左厢仍保存着道光年间重修碑记。
 
我站在殿前,欣赏着描述关羽一生重要经历的一副长联:“生冀州仕豫州战徐州守荆州万古神州有迹;兄玄德弟翼德纵孟德擒庞德千秋帝德无双”。在我见过的关帝庙对联中,这一副应该是撰联最长概括最全也最能反映关羽生平事迹的了!类似内容与写法的,别处的关帝庙也有过,如“兄玄德弟翼德水擒庞德;生蒲州会涿州坐镇荆州”,但与南渡关帝庙此联相比,内容与意境就有很大的距离了。因关帝庙与邓公庙临近,旁边还有一副对联,只记得半副了,“借武庙立坛集福盈祥同庆圣诞邓公”,本考虑打电话问下朋友,可又一想,不如留个悬念,更有意思,那就让大家去猜吧。
 
当然,关帝庙题联中最寓意深长的就是大门两侧用磨光条石镌刻的那一副:
先武穆而王功深汉水;
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
 
这副对联,讲的就是关羽由武将而封侯,继之又封王、封帝的史迹。事实上,关羽封帝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且起伏波折的历史过程。大家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于公元219年被东吴所杀,生前的最高官位不过只是做到了前将军,俸禄不过“比二千石”。除了生前曹操所封的“汉寿亭侯”外,最令人意外的,是关羽死后的第一个封谥,竟然是东吴孙权封的“忠义侯”。又过了41年,他的老东家才突然想起了他,蜀主刘禅于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壮”即“克乱不遂”之意;“缪”同“穆”,是“执义布德”的意思。但不久后,蜀国就灭亡了。再之后的几百年里,关羽的名声仅在“万人敌”的层面上,不过是作为历代武将们在勇武杀敌方面的参照物而已。那么说起这个封帝的过程,即使长话短说,也得耗费不少笔墨。好在如今查找资料方便,且容我一一举述。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明皇李隆基始建武庙。但唐代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姜尚,又以张良等名将10人为配享,称为十哲,祭祀的规格同孔庙等。十哲名单依次是:右为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这十人名单中,三国时代仅诸葛亮一人,当然没有关羽的份了。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夫子规格齐平——既然是规格齐平,太公望只有十哲,而孔夫子有七十二弟子,声势上就有比较大的差距了!结果在唐德宗之建中三年(782年),根据大书法家当然也是一员战将的颜真卿上具的奏章,史官们在德宗皇帝强迫下,绞尽脑汁“招兵买马”,拼凑64人跟在十哲后面。这样,古代良将如孙膑、廉颇、卫青、霍去病等人,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周瑜、邓艾等人,终于能够侧身武庙。这是关羽在唐代官方祀典中的正式亮相,虽然和周瑜、邓艾等站在一起,心里再不舒服,好歹也成了配享者之一。又过了差不多两百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有官员上奏说祭祀武庙时,只有姜尚和十哲有吃的,孙膑等64人面前没有一点酒菜,请求给他们面前各设一豆一爵把享——原来,关羽等长期只是看别人吃,他们根本就没得吃!但也可以看出,关羽等所谓的配享,其实地位是很低的!
 
北宋初年,关羽不但没走好运,相反还走了背运。宋朝皇帝以“为仇国所擒”为由,一度把他请出武庙的配享队伍。北宋中叶以后,在佛、道二教把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之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特别是宋神宗自比刘备,完成了“帝曹”到“尊刘”的转型,因而这一变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关羽。于是,大规模的敕封开始。宋徽宗觉得有勇力又讲义气忠心的关羽,实在是可以利用的好工具,于是在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从侯爵进到了公爵!次年(1103年)宋徽宗以“教主道君”身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个封号使关羽在道教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大观二年(1108年),徽宗又提拔关羽做“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改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偏安以后,高宗皇帝赵构在建炎二年(1128年),封谥关羽为“壮穆义勇王”,想借重关羽的义勇来激励士气,对抗金兵。宋代最后一次封谥关羽是淳熙十四年(1187年),孝宗皇帝加封关羽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把他几个先帝的封号全归纳了一遍。既然有了名分地位,那么配套设施就得跟上——关庙的建设。第一次建庙,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作为“武安王”的关羽,与太公望并列为王,从武成王庙里独立出来,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坐在了属于自己的庙堂之上。同时,把一向冷门的李广封为“怀柔伯”,原来武成王庙里仍有64人享受配享的地位。
 
元代,忽必烈封关羽为“蓝坛之神”,以官方的名义将关羽与神权、佛教结合起来。天历元年(1329年),元文宗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加晋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显灵”二字十分重要,等于正式把关羽作为政府的偶像推向社会,以忠义武勇来约束子民。于是,全国大建关庙,据各地的方志记载,几乎在元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关庙的兴建,有“义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说法。在官府提倡之下,对关羽的祭祀活动日渐频繁,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逐渐地深入民心了(请参阅元人郝经《重建庙祀》)。在元代皇帝的推动下,关羽在官方和民间的地位就高涨起来了。
 
奇怪的是,朱元璋似乎对忠义双全的关羽没有什么好感,不仅没有对关羽加官进爵,反而剥夺了宋元两代的封号。更可笑的是,朱皇帝竟不知道“汉寿”是地名,省略了“汉”字,只让关公回到了“寿亭侯”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位置上。官员们明知道错了,却不敢纠正,让这个错误沿袭了一百多年。明神宗皇帝时,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万历十年(1582年),关羽第一次被封为“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羽进入“帝”的行列,位居人神之首!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还为关羽举行盛大的庆典,关羽的夫人封后,儿子封王,就连扛大刀的周仓也封了“威灵惠勇公”!与皇上的尊崇相对应,明朝的关庙遍地都是,享尽了人间烟火。《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相比而言,文庙的孔夫子反而就差得太远了。徐渭就说过:祠孔子者,止于郡县,关羽则居九州之广,上至都城,下至墟落。祭祀关庙时,即使妇女儿童也无不欢呼踊跃,唯恐落后,而祭祀孔子时,就没那么热闹了。明朝上下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关羽呢?答案就是“忠”和“义”。统治阶级看中了他这一点,从而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功效。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敬则更甚。早在关外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通过《三国演义》,对关羽产生了崇敬之心。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甫一入关就重修关帝庙;顺治九年(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关羽被称为“武圣”,并且与文圣孔夫子一样,被列入清代少数几个国家级圣人,享受正式的祭祀。有清一代,除了康熙,几乎所有皇帝都给了关羽新的封号。最后,其封号居然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除了关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清廷之所以对关羽这么青睐,主因是他们属满人入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巨大的胜利,但也深知人心的向背决定自己的政权能否长久。关羽自唐宋以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名声,他的忠义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何乐而不为?清廷的大肆封赠褒奖,完全决定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况且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支柱。关羽的“义”与“勇",使他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许多帮会崇拜关羽,就是最好的说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取得惊人的一致,这也算得上今古奇观了!一位中华历史几千年里不过一名普通的武将,在千多年后的清代一跃成为至尊之神,享受着甚至历代帝王和先师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这就是关羽封帝的大致过程。南渡“千年古镇,生态寿乡”盛名在外,其古街建筑群历尽岁月沧桑而不失其风采,也是目前广西境内保护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关帝庙因其艺术价值及文物价值极高,被定为岑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群众介绍,关帝庙自建庙以来香火鼎盛,香烟长年缭绕不绝,朝拜香客甚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期,朝拜许愿的游人、香客多达上万人,在当地已形成庙会,十分地热闹。有人评价说,关羽生前虽也轰轰烈烈,但他建立的功业,相对于许多先贤来说,并不突出。但其死后却喧传后世、登峰造极,固然因佛道、帝王、演义的各有企图,但也有其共同点,即关羽的“资兼文武,志存忠义”。无论统治阶级还是民间山野,都需要一个集“忠、义、勇、壮”的偶像来拉拢或者说是凝聚人心,而只有关羽具备了这诸多条件。这样,宗教、帝王、百姓都一致认可这尊大神,也成就了今天关羽神武、灿烂的形象。

灵性一“龙”。听说我们要去南渡,姨妹、妹夫两口子反复叮嘱,一定要去看一看“龙柱”。去前就了解到,龙柱就在南渡邓公庙内。邓公庙原址在卧龙岗,后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今之邓公庙则重建于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现存前殿、中廊、后殿,古庙雕梁彩栋,建筑精美堂皇。其梁、柱、檩、椽均用格木制作,梁架构造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侧旁墙壁上有南渡《邓公庙简介》的石标,云:邓公庙始建于明末,是当时乡人为纪念有德行的邓清羽士(字子直)而修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4年7月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可见于经典传说作品中的生物,虽然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古代先民相信,崇拜龙能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而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礼记·礼运第九》中龙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据现在可查的资料,南渡龙柱比邓公庙要早53年,始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距今已有457年的历史了。此说是否确实,还有待深入考证。但现在确清晰可见,四根龙柱每根高5.4米、直径40厘米,四条色彩斑斓的龙抱柱盘旋而上,雕工精细,形态威猛,栩栩如生,是广西唯一仅存的木雕龙柱,因此十分珍贵,极具艺术观赏和文物考古价值。
 
因龙柱在邓公庙内,而邓公庙又在南渡中心小学内,我们去时,学校已经放假,值班的两位副校长陈昌坚、陈安锋,热情地为我们义务导游,一边介绍情况一边讲了些生动的故事。早先南渡小学刚成立不久时,学校就在原邓公庙内办公。那时的孩子有上课不认真的或者顶撞老师的,就让他们抱着龙柱反省,当然就不能叫“罚站”了。破“四旧”盛行时,社会上有人企图毁掉龙柱,学校老师急中生智,用报纸、竹席写上毛主席语录或画上主席画像,然后再把龙柱包裹起来,才使龙柱得以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又传说,某年香港一老板到此,愿意用一根龙柱换建一座五层的教学楼,当地群众和学校师生不为所动。我又在两位陈副校长的陪同下,从右侧进入学校操场,环顾了教学楼、住宿楼及厨房、餐厅等设施,并了解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些情况。看到窗明净几的楼宇、宽阔整洁的操场、卫生干净的环境,我说,管理水平也是一所学校教学综合水平的体现。在学校的荣誉榜上,我看到多块“优秀学校”和“合格学校”之类的奖牌或奖匾,我半开玩笑地跟陈副校长们说,学校建设很有水准,学生成绩如此优异,校风纯正,人才辈出,除了教学管理得力得法外,处在龙柱这样的“风水宝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啰。后来妹夫梁克峰说,他就是在这所学校读的小学,还跟我说,那四根龙柱,他都抱过。我就打趣道,难怪你现在事业、家庭顺风顺水,原来也是沾了龙柱的灵气啊!
 
我们复又回到庙内正殿。一路瞧着,不经意间发现嵌在墙壁上的两块石碑,上面刻着清光绪十三年捐修的字样,其下就是一整溜的商号与姓名,如某某捐三千文、某某捐一千文,也有捐几十文的。据陈副校长说,这些石碑是前些年整理时无意中发现的,原来根本就不知道墙的内壁里嵌有这样的捐修功德碑。回到岑溪跟克峰说起此事,他说有一次他去看过,并且发现碑文中记录的“天福号三千文正”即是他家老祖宗的捐资记录,因他梁家祖先所经营的铺号即为“天福”。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根据此捐修碑文,就说明南渡邓公庙至晚在光绪年间还重修过,光绪十三年即公历的1887年。而不仅仅是南渡《邓公庙简介》中所记的重建于雍正十二年。因为我们考察一个史迹的年代,重建与重修都是要分清楚的,不然就搞不清古迹或遗址的断代了。
 
我再次仔细考究了四根龙柱。其底部应是由生铁铸造的圆形底座,上面一节是花岗石打磨的圆柱石,主体部分由格木制成。过去,我也听说过格木,但并没有亲自近距离观察与考究过。据介绍,格木又名铁木、斗登凤,是一种常绿乔木,属豆科、苏木亚科。从植物分类看,格木属在全世界约有17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大洋洲北部和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仅有格木1种,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广东等地。木材坚重,耐水湿,不易腐,因此是供船板、桅插和上等家具所用的好质材。南渡中心小学办公室的桌椅、沙发,大都是格木制作的,问其来历,两位校领导说,当年清理一间仓库时,发现里面有许多废弃的格木板材,就择其质量好的木材打成了一些办公用具。我试着想搬动一下沙发,果然很沉!邓公庙正殿里,还有一条未雕完的龙,也是格木的,正静静地躺在靠墙左的一侧。我心下想,它正等待着有一天德功身成、腾飞九霄呢!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国及东亚区域的古代神话中,都有龙的传说。我们一直自称“龙的传人”。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既是智慧的象征,又是力量的象征,更多的时候也是正义的象征。因此,在文化传承上,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龙文化继承好利用好,在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坚守本心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游罢归来,心有所思。岑溪有三祥,祥带瑞气来。人心思古,人心思和,人心思进,人心必生祥瑞。祝福岑溪,祥云满天!(曹众善)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