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这一部署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核心动力的高度重视,更释放出以青年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注入了强劲信心。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赛道上的“奔涌后浪”。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往往依赖于年轻人的创造力与冒险精神。国家将青年科技人才置于战略位置,既是对其潜力的认可,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举措。从重点实验室到重大科研项目,从产学研融合到国际科技合作,为青年人才搭建舞台、松绑减负、提供资源,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攀登科学高峰。
“大胆使用”背后是破旧立新的决心。长期以来,论资排辈、资源分配固化等问题曾制约青年人才的成长。如今,政策导向正推动科研生态变革: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开始牵头国家级课题,企业设立青年科学家专项基金,部分高校试点“长周期考核”以鼓励原创研究……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智慧,既能激活创新“一池春水”,也为解决产业痛点提供了更多“青春方案”。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需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加强培养”到“大力支持”再到“大胆使用”,政府工作报告勾勒了人才成长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要求我们既要完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又要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既要提高青年人才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又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那么,企业则需加大校企协同,让青年科研者在一线问题中锤炼本领;高校应深化科教融汇,培养兼具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只有当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在“帽子”和论文数量中疲于奔命,才能真正释放他们的创新活力。
科技立则民族立,青年强则国家强。以政策护航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既是对未来的投资,更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最生动的实践。期待更多青年才俊在国家的托举下勇闯“无人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硬核力量!(贵州省从江县东朗镇人民政府:高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