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三河市因“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引发全国关注。从商户被迫自费改换招牌的“绿漆闹剧”,到市委主要负责人因决策失误被免职,这一事件暴露了权力任性对营商环境的破坏性,更敲响了干部选拔、权力监督与纠错问责的警钟。广大党员干部务必坚持零容忍持续纠治“四风”,主动扛起政治责任,从根本上破除权力任性,重塑亲清政商生态,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以“选贤任能”校准权力航向,筑牢用权为民的思想根基。有的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打造“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致使一个人的政绩成为“一代人”的包袱,“三河事件”中,主政者将个人审美凌驾于法治与民意之上,根源在于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失位。各级组织部门需要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嵌入法治意识与群众立场,既要通过政绩数据“看显绩”,更要深入考察干部是否是否尊重市场主体权利,是否顺从民意,是否具备“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思维,用群众口碑倒逼领导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型。针对部分干部存在的“拍脑袋决策”惯性问题,要创新案例教学、舆情模拟,通过“组工干部大讲堂”“组工课堂”等方式,用“形式主义危害”的鲜活教材重塑其权力认知,从思想源头遏制“长官意志”的滋生蔓延。唯有让“用权必问法、决策必问民”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才能避免“红蓝去留”式的权力傲慢重演。
以“监督问责”锻造制度铁笼,压缩权力越界的灰色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作风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且要从制度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管理服务异化为强制命令”到“千户商家含泪自费整改”,暴露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问责板子高举轻落的顽疾。广大党员干部要借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契机,把查处“四风”问题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以制度创新扎紧权力笼子,在重大决策前推行“三重痕迹管理”,即重大政策前留存民意听证记录、法律审查意见、专家论证报告,实现“谁签字谁负责、谁决策谁担责”;在实施中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从行业协会、中小微企业中选聘监督员,对政策执行开展动态评估;在问责后实施“选拔任用连带追责”,对因决策失误被问责的干部,倒查推荐考察环节是否存在“带病提拔”问题。通过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纠偏+事后追溯”的全周期监管体系,让“制度笼子”真正通上“高压电”。
以“群众路线”激活治理末梢,构建政商互信的发展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事件发酵过程中,三河市相关部门对商户诉求的漠视与舆情应对的迟缓,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民意反馈的缺失。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一线,既要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也要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用“脚底沾泥”的踏实化解群众“办事难”的焦虑,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老百姓的“需求清单”变为“履职清单”,“民生痛点”变为“民生亮点”,用自己的“奋斗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将人民群众对工作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从老百姓的口中衡量工作的成败,以钉钉子精神抓实各项惠民政策落地,当商户的“招牌颜色”不再是官员的“审美选择题”,而是政企协商的“共治必答题”,才能真正构筑起“亲清有为”的政商关系。(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委组织部:臧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