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已开展一个月有余,各级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深刻领会了作风建设的历史意义与实践要求,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思想跨越。随着学习教育走向深入,必须清醒认识到,思想“破冰”只是起点,行动“突围”更为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案例剖析、民生导向、问题整改贯穿学教育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推动学习教育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入耳”走向“入心”。
以案为鉴,增强“警示力”,在案例剖析中校准思想坐标。案例是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唯有常“翻书”、勤“思考”,才能让纪律规矩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入脑入心。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225多万起,党纪政务处分22多万人。这组数据背后,既有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铺张等显性问题,更有电子红包、虚列名目等隐形变异。这警示我们,作风问题如蚁穴蚀堤,小节不守必致大患。党员干部若纵容“四风”之隙、放任“贪欲”之蠹,这些看似偶然的作风问题,最终将成为侵蚀执政根基的必然诱因。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从反面典型中认清围猎陷阱,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在公务接待、调研陪同等环节亮明底线、划清红线,以“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思想自觉,让规矩意识、纪律意识成为日常习惯、成为自觉遵循。
以民为本,厚植“向心力”,在民生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群关系的重塑,学习教育是否到位,不仅看会议文件减了多少,还看民生难题解了多少;既要看纪律规矩立了几条,更要看群众笑脸添了几分。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学习教育的唯一标尺,牢记“三个一线”。要将调研扎到一线,杜绝“盆景式调研”“表演式走访”,严格落实“四不两直”要求,多到困难多、矛盾尖锐的地方揭盖子、拔钉子,让脚底沾满的泥土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将服务沉到一线,将群众“急难愁盼”置顶“履职清”,做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以躬身力行的姿态答好民生考卷。将评判交给一线,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情恳谈会”等交流渠道,让群众担任作风改良的“主考官”,把群众口碑作为整改成效的“风向标”,真正让学习教育成果用之于民、检验于民。
以改为要,提升“穿透力”,在问题整改中筑牢制度堤坝。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要实现“抓铁有痕”,关键在于以整改实效摒弃“破窗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定不移做好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决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广大党员干部要狠抓当前,养成“建立闭环抓整改”的良好习惯,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全流程清单,对能立即解决的“立行立改”,需长期攻坚的“挂图作战”,做到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要注重长效,将整改成果固化为负面清单、工作规范等制度性文件,扎紧织密制度笼子。要坚持刀刃向内,聚焦查摆解决的问题全面开展一次“回头看”,以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查找自己在思想政治、品德作风、工作能力方面的不足,防止“雨过地皮湿”,真正让问题整改成为作风建设的“撒手锏”。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学习教育似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站在学习教育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党员干部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案例剖析的“警示力”、民生实践的“向心力”、问题整改的“穿透力”拧成一股绳,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融入血脉的政治基因,以作风之变凝聚民心之力,在新征程上书写“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时代答卷。(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