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乡村振兴是农业强国的根基工程,而党建的引领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坚强政治保障。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面临资源紧张、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只有抓住“党建促振兴”这个关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吸引和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我们才能为农业强国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基层治理的“顶梁柱”
《规划》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每项政策要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能否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近年来,一些地方尝试了“党建+产业”“党建+治理”的模式,比如浙江安吉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竹林经济更上一层楼,山东寿光用“党员包片联户”机制解决了蔬菜产业技术推广的难题,这都证明了“党建强则乡村兴”的实践逻辑。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是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党组织深入产业链、合作社、集体经济项目,用组织优势激发发展动力;二是完善“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机制,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二、锻造“头雁队伍”:激活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村党组织的带头人是农村发展的“领航员”,也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守门人”。《规划》提出“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直击当前农村“能人外流”“干部老龄化”等问题。近年来,湖南十八洞村的苗族汉子施金通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贵州塘约村的左文学通过“村社合一”模式实现集体经济腾飞,都展现了“头雁”的示范效应。
要建设高素质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限制,吸引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加入村“两委”班子;二是加强能力培训,利用县级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乡村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应用等专题培训;三是完善激励保障,建立“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制度,让“头雁”有干劲、有奔头。
三、锻造“三农”铁军:巩固农业强国的“人才基石”
《规划》将“打造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作为重点任务,这体现了对干部专业化能力的高度重视。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在“三农”知识储备和政策执行上存在不足,迫切需要通过系统性培养提升能力素养。
建设新时代“三农”干部队伍,需要坚持“三个导向”:一是政治导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筑牢“三农”工作的政治根基;二是实践导向,推行“一线练兵”机制,让干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改革试点等重要任务中经风雨、长才干;三是专业导向,实施“现代农业知识更新工程”,重点培养乡村规划、电商营销、生态治理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才。
四、构筑人才高地: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农业强国建设既需要“土专家”“田秀才”,也需要“新农人”“农创客”。《规划》提出“建强农业强国建设人才队伍”,要求打破城乡人才流动的障碍,构建“引育留用”的全链条机制。江苏昆山设立“乡村振兴特聘顾问”吸引乡贤返乡,重庆永川打造“乡村人才公寓”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展现了政策创新的活力。
构建乡村人才生态,需要打出“组合拳”:一是实施“雁归工程”,通过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二是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共建产业研究院,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新农人”培育体系,开展数字农业、跨境电商等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新型职业农民。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坚强后盾,人才振兴是农业强国的核心动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实施,既需要各级党组织以坚定的决心筑牢基层堡垒,也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培育乡村人才。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效能,我们才能书写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让广阔的乡村成为充满希望和机遇的热土!(贵州惠昇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