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基层政治生态持续净化。身处党的执政根基最前沿,基层党员既是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神经末梢”,更是群众感知党风政风的“第一窗口”,必须坚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校准行为坐标,推动纪律要求内化为政治基因,外化为“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让优良作风在基层天地蔚然成风。
以“深学细悟”校准思想防线“坐标”,确保“学得深”“记得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智慧和为民情怀。基层党员学习领会其精髓,不能满足于机械记忆“禁止清单”,而要从政治高度理解其制度设计的深层逻辑。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调查研究等要求,实质上是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文山会海、走进群众心海;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务接待等规定,根本在于破除特权思想、回归公仆本色。在开展学习教育过程中,基层党员要注重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的是改进作风的具体举措,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变的是监督执纪的方式手段,不变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只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价值认同,才能从“要我遵守”升华为“我要践行”。
以“刀刃向内”校准政绩作为“坐标”,确保“动真格”“祛顽疾”。当前,有的干部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看似执行坚决,实则消解政策效力;有的服务群众时态度生硬、推诿塞责,看似遵守程序,实则背离初心。基层工作中的这些常见顽疾,本质是作风不严不实、宗旨意识淡化的直接表现。想要“治标又治本”,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一抓到底的韧劲破除惯性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民生服务中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机制,在政策落实时强化大数据过程监督、第三方成效评估,构建“部署-执行-反馈-优化”的全链条闭环机制,让“重痕不重绩”的虚假作为失去生存空间。通过靶向施策、久久为功,推动基层工作从“做没做”向“好不好”转变。
以“躬身实践”校准初心本色“坐标”,确保“办实事”“求实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转化。基层党员要将纪律约束内化为行为准则,在服务群众中转变作风务求实效。面对群众诉求时,少些“按规定办”的敷衍塞责,多些“怎么办好”的主动担当;推进民生工程时,杜绝“形象工程”的政绩冲动,树牢“雪中送炭”的价值导向。要善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乡村振兴中严控村级公务支出,把有限资金用在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刀刃上;在社区治理中规范“小微权力”运行,让惠民政策在阳光下规范落地。通过把八项规定精神具化为工作标准,使作风建设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守底线又树高线。
以“常抓不放”校准言行习惯“坐标”,确保“管长久”“成风俗”。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基层党员须将纪律约束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依托“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开展“微行为体检”,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负面清单逐项扫描“八小时外”言行;主动参与“扫码评议”监督机制,在田间地头作风评议会上接受群众“指尖打分”;把“家庭助廉”细化为“廉洁家访”“亲属承诺书”等可操作举措,严防“土特产”“人情宴”等“微腐败”渗透生活圈;善用红色村史馆、廉政微党课等“身边课堂”开展沉浸式教育,让“不拿群众一筐菜、不占集体一分利”的纪律基因在走村入户中代际传承。当严守纪律成为行为习惯,当服务群众成为价值追求,清风正气就能成为基层党员最鲜明的身份标识。
基层天地广阔,初心历久弥坚。对基层党员而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纪律红线的恪守,更是为民初心的回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当以其为镜,常扫思想尘埃,常破行为顽疾,永葆奋斗姿态,用作风改善的实际成效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让鲜红党旗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高高飘扬。(济南市章丘区宁家埠街道:王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