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中记载,季康子,春秋时期鲁国正卿,一次,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位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后用“风行草偃”比喻当政者的道德文教能感化人。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只有带头保持良好的作风品行,才能让党的公信力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历久弥坚。
锻造过硬作风,关键在于“领头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作风就是无声的命令、有力的号召。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沙造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用艰苦奋斗的作风凝聚起群众改天换地的力量;廖俊波始终把“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作为工作信条,用务实担当的身影为干部队伍树立标杆。领导干部只有将好作风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带头遵守纪律规矩,带头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形成“头雁效应”,让清风正气在干部队伍中激荡。
作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钉钉子”的韧劲常抓不懈。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问题,对陷入物质攀比的漩涡,将个人待遇与物质享受挂钩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深挖细查;又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教育管理监督,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精准化考核评价、刚性化执纪问责,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以滴水穿石的恒心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作风问效,最终要落脚到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党员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无论是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摸爬滚打,还是基层治理一线的走街串巷,只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多坐群众“小板凳”,多听群众“心里话”,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效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把好作风转化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际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汇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做到始终挺膺担当,奋力向前。(莒县县委组织部:刘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