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这部规范基层治理的“制度利器”,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释放了管党治党直抵“最后一公里”的鲜明导向。各级党组织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政策落实,通过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完善监督机制等举措,为基层干部立规明矩、架设“高压线”,将制度优势切实转化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提振乡村振兴动能的坚强保障。
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作风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从现实情况看,基层干部队伍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有的在“三资”管理中优亲厚友,把集体资产当成“自留地”;有的在惠农政策落实中虚报冒领,把民生资金视为“唐僧肉”;有的在土地流转、工程建设中暗箱操作,把村务决策变成“一言堂”。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以“制度利器”加以整治。
本次新修订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绝非“老调重弹”,相比2011年版,此次修订直击基层“微腐败”痛点,从原则性要求转向8方面、47项负面清单,让模糊地带不再容易“钻空子”;从单线监督升级为“纪检+村务监督委员会”双向联动,防止权力“脱缰跑偏”,等等,值得各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入脑入心。各级党组织要树牢“一盘棋”意识,从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都要克服“文件一发了之”的惰性思维,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通读政策原文,用好“案例解剖+情景模拟”等方法,做深理论政策与基层实际的结合文章,让理论“活起来”、制度“动起来”,推动白纸黑字到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落实新规不能只喊口号,关键要看是否锻造出素质过硬的基层队伍。要用好“廉、能、干”三把标尺,一量廉洁,不能“庄稼未熟、先遭虫蚀”,还没干事就丢掉了群众的信任;二量担当,“干”字不当头,就是花架子,“眼里有活、说干就干”才能有所作为;三量能力,基层工作不能闷头蛮干,要以“绣花功夫”,因势利导、综合施策推动好基层每一项工作。“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用人绳墨”为标杆,方能激励贤能有为之士担当作为。各级组织部门要当好“伯乐”,构建起选育管用的全链条机制,通过精准画像、赛场选马等方式,让有为者更有位、实干者得实惠,真正形成“清廉守心者上、善作善成者奖、贪腐庸碌者罚”的鲜明导向,为基层建设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