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抓手,始终为党员干部立规矩、明底线、树标杆。然而,在纵深推进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个别地方和干部仍存在“重痕不重效”“表态多落实少”等问题,犹如误入“藕花深处”——表象繁盛却暗藏偏离宗旨的隐忧。如何避免落实中的虚浮与偏差?根本在于以“常学”夯实信仰之基,以“深查”破除作风之弊,以“实改”筑牢长效之堤。只有将理论学习、问题检视、真抓实改贯通融合,方能涤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积习,推动八项规定从制度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让清正廉洁、务实担当的新风正气充盈党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常学以“识去路”,确保知而不迷。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犹如党内作风建设的灯塔,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指明了方向。规定的出台,是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施策,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积极回应。不仅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员干部只有深入领悟规定精神,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各种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始终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干部应将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视为终身事业,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主动摒弃“学习无用论”和“差不多就行”的错误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不仅要参加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文件、观看警示教育片、参加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规定精神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深查以“辨来路”,确保信而不迷。找准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存在的作风问题,需多管齐下。党员干部要学会自我审视,对照规定精神,深入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主动查找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同时,要积极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点评,上级部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视角,能精准指出下级在落实规定中存在的不足。此外,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也至关重要,群众身处基层,对干部的作风感受最为直接。通过设置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的反馈。作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如调研走过场、会议重形式轻内容、文件简报过多过滥等,只有全面查找,才能为整改提供精准靶向。剖析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要从思想层面入手。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作风问题,往往是因为思想滑坡,理想信念动摇。他们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在面对各种诱惑时,难以坚守原则。有的干部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违反规定不会被发现,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的干部缺乏自律意识,没有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从思想根源上剖析问题,能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确保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道路上信念坚定,不被错误思想所迷惑。
实改以“知归路”,确保行而不迷。针对查摆出的作风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是关键。首先要列出详细的问题清单,将查摆出的问题逐一罗列,确保不遗漏。然后为每个问题明确责任主体,让相关责任人清楚自己的职责。同时,要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难易程度,制定合理的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推进。整改措施应具体、可操作,例如针对形式主义问题,可规定精简会议文件的具体数量和比例;针对官僚主义问题,可明确深入基层调研的次数和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整改工作有章可循,取得实效。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整改成果,需建立长效机制。要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行为的监督,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常态化的监督考核机制。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密切关注“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做到露头就打。加强廉政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警示教育活动等,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此外,还要鼓励群众参与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举措,不断巩固整改成果,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青岛市李沧区委组织部:童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