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开门教育”的工作要求。开门教育既是方法论,更是试金石,要求我们打破“体内循环”,把群众请进来、让监督落下去、将成效亮出来。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四心”为钥,在学查改中大兴开门教育之风,让作风建设成为党群心意相通的“连心桥”、民意畅通的“共鸣曲”。
叩问“初心”,在广纳民声中找准作风“痛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唯有将群众路线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才能让作风建设找准“病灶”、直击“痛点”。要构建多元化的民意收集机制,线上平台留言汇聚民智、线下调研走访触摸民情、座谈会征求意见凝聚民力、意见箱纳诤言收集民愿,全方位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让民意成为推动工作的源头活水。既要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也要关注个性化诉求,确保“群众想什么”精准转化为“我们改什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倾听民意,打破“自说自话”的闭环,让学习教育从一开始就扎根于群众需求的土壤,为靶向整改提供清晰的问题导向,让初心在民声回应中更加鲜亮。
砥砺“笃心”,在担当实干中锤炼过硬“筋骨”。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就藏在群众的“急难愁盼”里。开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求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楼的“围墙”,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的实践熔炉。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俯身倾听作物拔节的声音,破解产业发展堵点;在基层治理的前沿,用脚步丈量民情,化解邻里纠纷;在民生保障的一线,把群众的冷暖揣在心头,办好每一件“关键小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将学习教育成果化作解民忧、纾民困的实招硬招。在与群众并肩作战中增进感情、磨砺意志,让作风建设摆脱“虚浮化”“表面化”,真正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力。
守护“公心”,在阳光晾晒中筑牢制度“堤坝”。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开门教育唯有将监督织成密网、贯穿全程,方能筑牢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要构建起纵横交织、立体贯通的监督矩阵,用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政治体检”,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批评、红脸出汗的相互监督,让问题无处藏身;强化过程监督,将问题清单、整改措施、落实进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主动邀请群众化身“啄木鸟”、媒体成为“探照灯”,让作风问题在社会监督的“聚光灯”下原形毕现。同时要建立“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监督问效,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作风问题反弹回潮,确保学习教育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共筑“同心”,在共治共享中涵养清廉“生态”。作风建设贵在常态长效,开门教育要着眼于构建共建共治的作风建设新格局,以同心聚合力,以共建筑根基。要深耕“清廉精神沃土”,通过开展主题宣讲、清廉故事会等活动,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生活,靠实践平台将清廉作风化为共识。要将群众参与纳入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民意征求、民主决策、成效评估等长效机制,让群众在政策制定、工作推进、成果检验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推动开门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制度性安排,让作风建设从“集中整治”走向“常态治理”,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山东威海高新去田和街道:原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