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的和风中,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百年前,以青年学子为先锋的爱国运动如燎原之火般席卷神州,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沉睡的民族魂魄。从青涩学子到市井百姓,各界青年以稚嫩肩膀扛起家国重任,在历史长河中投下永不磨灭的青春印记,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壮阔征程。正如先辈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干部当传承五四精神,以知识报国、以担当兴邦、以奉献明志,谱写一曲属于自己的时代之歌。
传承五四精神,以知识武装报国志,淬炼本领、增长才干。百年前,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先驱翻译《共产党宣言》,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火照亮救国之路。而今,在贵州“天眼”基地,80后工程师杨清阁连续七个春节值守在深山,用数学建模破解射电望远镜的精度难题;我国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天问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他们昭示着今朝的青年同样需要传承这种“书卷气”与“泥土味”交织的精神。广大青年干部既要不断在理论学习中增长才干,做办公室里的“扫地僧”,也要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敢于实践,成为“破壁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思路,让青春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绽放光芒。
传承五四精神,以担当铸就强国梦,践行初心、不负使命。回望那段承载着民族觉醒与青春热血的历史长卷,青年学生们高举“还我青岛”标语,用血肉之躯对抗军警棍棒,这簇永不熄灭的青春火炬,始终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征程。而今,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诠释: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把生命定格在百坭村的扶贫路上,用调研笔记绘制脱贫蓝图;在科技攻关前沿,“北斗”团队青年工程师们攻克星间链路技术,让中国导航系统打破GPS垄断。广大青年干部尤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直面浪高风急之境,在冲波逆折处勇毅前行,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华章。
传承五四精神,以奉献走好赶考路,发光发热、成就自我。百年前,27岁的李大钊在《青春》中写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的豪迈誓言;而今的年轻共产党员们,正在用行动续写这篇青春华章。据统计,每年约有300万高校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基层就业,他们中既有在沙漠里种出“海水稻”的农学博士,也有在雪山之巅守护国门的移民管理警察。这些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诠释:奉献不是牺牲,而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升华。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上,五四精神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广大青年干部应当突破时空界限,将五四精神化作奉献家国的志气,用实际行动交上不负党、不负人民的时代答卷。(贵州省剑河县岑松镇人民政府:杨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