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根,深扎沃土滋养文明气象;文化是灯,照亮征途指引精神归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文化建设既是关乎民族复兴的“国之大者”,更是浸润百姓生活的“民之关切”。当城乡发展从“塑形”迈向“铸魂”的新阶段,如何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激活治理的密钥?答案在于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在守正创新中构筑精神高地,于润物无声里厚植治理根基。
培根铸魂,筑牢精神信仰“压舱石”。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千年文脉中萃取思想精华,于红色基因里赓续精神血脉,需以“日用而不觉”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打造理论宣讲的“微课堂”、家风传承的“实践站”、乡贤文化的“能量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成为日用常行的自觉。唯有让精神信仰的灯塔始终明亮,方能在思想多元的时代筑牢“主心骨”、挺立“精气神”。
守正创新,激活文化传承“一池水”。传统文化不应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是流动的“活水”。以现代视角解构经典,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通过“戏曲+直播”“文物+VR”等创新表达,让古老智慧焕发时代光彩。培育“新乡贤”队伍激活乡土文化记忆,搭建“文化创客”平台孵化文创IP,在创造性转化中实现“老传统”与“新潮流”的对话。这种“旧”与“新”的交融碰撞,既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更是对发展命题的主动回应。
以文化人,织密基层治理“连心网”。文化治理的至高境界,在于“治未病”“化无形”。将矛盾调解融入说书唱戏,把政策宣传嵌入剪纸绘画,用文艺轻骑兵架起党群“连心桥”。通过“文化议事厅”凝聚共识,借助“文明积分制”引导行为,让戏曲舞台成为民主协商的阵地、书画社团化作邻里和谐的纽带。当文化浸润与治理实践水乳交融,便能实现“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善治图景,真正达到“修文德以来之”的治理境界。
融合共生,绘就城乡文明“新画卷”。文化振兴需打破城乡二元藩篱,构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生态。在城市更新中植入文化基因,让工业遗存变身艺术空间、老旧街巷焕发人文气息;于乡村振兴中激活文化资源,使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记忆、乡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通过“文化走亲”促进城乡互动,依托“数字云桥”实现资源共享,在双向奔赴中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长卷。这种融合不仅重塑着城乡肌理,更在深层重构着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既要接续“弦歌不辍”的历史文脉,更需激扬“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让我们以文化为笔、民心为纸,在培根铸魂中校准价值坐标,于守正创新里激活发展动能,真正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磅礴精神力量!(湖北保康县委组织部: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