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气是火。田埂上熟练操作智能播种机的“新农机手”、直播间里对着镜头介绍土蜂蜜的“乡土主播”、带着乡亲们种出有机蔬菜的“田秀才”……这些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新农人”,正用双手托举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如何让更多人才愿意扎根乡土、奉献乡愁?关键要打好“引育留”组合拳,让乡村成为人才向往的“成长园”。
一、按需引智:把“对路的人”请进门
乡村需要啥人才,就往哪引。产粮大村缺懂农机、会管理的“行家里手”,特色种植村盼会电商、善吆喝的“线上达人”,生态保护区则需要护林育苗的“土专家”……不妨列个“需求清单”,像“点单”一样精准对接。有的地方和农业院校“结对子”,定向培养“土生土长”的农科生;有的打起“乡情牌”,通过春节茶话会、乡贤联络群,把在外打工的“能人”引回来。政策上打破“唯学历”“唯资历”,把“种了多少亩粮”“带富了多少户”“教会了多少乡亲”当硬指标,让“土专家”“田秀才”也能评职称、领补贴,真正“引得来”。
二、田间培才:让“身边的人”强起来
人才不是“引进来”就万事大吉,更要“育得强”。与其把农民送城里上课,不如把课堂搬到地头。不少地方把“田间变教室、农忙当教材”:农技员蹲在地里教剪枝,电商达人手把手教直播,老把式带着新手学育苗,边干边学、边学边用,实在管用。有的村搞“师傅带徒弟”,让种粮大户带新手、非遗传承人带学徒。人才振兴更关键的是给农民“充电”机会,免费参加技能培训、补贴考职业资格证,让“庄稼汉”变“土专家”,把“老手艺”变“金招牌”。
三、暖心留贤:让“扎根的人”稳得住
人才愿不愿留,关键看“日子过得好不好”。有的地方建“乡村人才公寓”,让返乡青年住得便宜舒心;有的开通“子女入学绿色通道”,让娃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有的升级村卫生室,让老人看病不用跑远路。更暖心的是“情感联结”:村里定期办“乡贤茶话会”,听人才说困难、提建议;给返乡创业者戴红花、上光荣榜,让“外来客”变“自家人”。
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只要我们把引才的“门”开得更宽、育才的“功”下得更实、留才的情做得更浓,就能让更多“金凤凰”栖息乡村、更多“土专家”成长起来。毕竟,乡村的未来,终究要靠这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才来书写。(惠水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