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法官进村更要尽心
2025年06月2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漳平法官背法徽入户调解茶农债务,永定法官用客家话化解兄弟排水沟之争——法官们从庄严法庭走向阡陌之间,“一村(居)一法官”的龙岩实践,以361名司法力量下沉覆盖1955个村居,在2024年创下化解纠纷近4万件的耀眼成绩。这一景象昭示着:法官身影的“下沉”仅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唯有在“尽心”中才能完全绽放。


“进村”是空间位移的可见之形,“尽心”则是司法为民的无形之魂。前者如坎市法庭江晓冬的客家话调解,是将法理人情融入乡音;后者如张静法官推动46个村将“彩礼不超过5万元”写入村规民约,是以一案之力撬动一方移风易俗。进村是法官走向群众的舟船,尽心则是穿越复杂现实抵达公正彼岸的舵与帆。若只见舟船不见舵手,司法服务便如无根浮萍,在基层土壤中扎不下深根。


然现实中,“进村”易滑向形式化陷阱:或视驻村为考勤打卡,与村民隔膜如油水;或把调解当指标任务,只求“案结”不问“事了”;更有甚者,将“下基层”当作政绩装点,只求“身入”却无“心至”。如此“进村”,非但无助于“治未病”,反倒徒耗司法资源,辜负群众期盼。当法官身影在田间地头沦为“到此一游”,司法为民便成了无源之水,纵有千般热闹,终难解百姓心头“千千结”。


法官进村之“尽心”,首先在于以草鞋踏出泥泞中的真问题。如郑姗法官在老张病榻前促成债务和解,非有“如我在诉”的同理心不能为。其次,当锤炼“入乡问俗”的治理智慧,善借村规民约、行业商会之力,如魏国才法官在“和汽”工作室中融合法律、行规与市场逻辑的调解艺术。最终,需将个案转化为源头治理的支点,如张静法官般,使判决化为移风易俗的种子。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法官进村,本质是司法为民宗旨向基层的延伸。唯有以“尽心”为罗盘,在每一次调解、每一条建议中注入滚烫的责任,法官的脚印方能真正烙印于乡土中国的大地,让法治的清泉在田间地头流淌不息,使“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恒久生命力。


当法徽在阡陌间闪耀,那光芒应来自法官心中不灭的灯火——尽心,才是司法通往民心的唯一桥梁。(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