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别让网约工的高温权益成为“纸上福利”
2025年06月2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6月21日,安徽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空调清洗、家电维修等户外劳动者面临严峻考验。国家明确规定高温津贴应依法发放,但不少依托平台的网约工却反映,这项权益成了“镜花水月”。笔者认为,保障网约工的高温权益刻不容缓,绝不能让政策沦为“纸上福利”。


高温津贴绝非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对高温环境下额外劳动消耗的法定补偿。《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明确: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露天作业,或工作场所温度不能降至33℃以下的,应获得高温津贴。然而,法律效力的发挥依赖清晰界定的劳动关系。 正如专家指出,若平台对网约工实施严格工时、接单量、请假审批等“支配性劳动管理”,即构成劳动关系,支付津贴是平台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但现实中,大量网约工被平台以“灵活用工”之名,行规避责任之实——或仅与外包方口头约定分成,或虽有电子合同却不见津贴落实。法律规定的刚性,在实践中被平台的“柔性”策略悄然消解。


这种“应得”却“难得”的困境,深刻暴露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制度性短板。平台惯以“承揽关系”为挡箭牌,将高温作业的成本与风险完全转嫁劳动者——例如报道中王师傅,每单仅得30元,却需承受高温高压双重考验。权益保障的模糊地带成为维权“拦路虎”:“支配性劳动管理”认定标准不清,劳动关系确认困难重重。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广东等地已探索为灵活就业者发放高温补贴时,更多地区仍裹足不前。这种制度性迟滞,不仅使高温津贴沦为“小众”权益,更是对劳动者健康权和获得报酬权的漠视。


破解困局,刻不容缓,需制度创新与平台履责双管齐下。短期,应积极推广地方有益实践,以政策引导平台对灵活就业者发放高温补贴,并推动在行业集体协商中嵌入科学、可操作的高温补偿机制。长远,必须推动劳动保障制度突破传统劳动关系束缚,将高温津贴升格为覆盖所有高温作业者的基础性“高温补贴”。平台企业必须切实扛起主体责任: 优化高温时段派单规则,强制配备必要防暑降温设备与应急药品,为劳动者撑起物理与制度的“双重防护伞”。


数字化浪潮重塑劳动形态,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底线不容退守。高温津贴能否惠及每一位网约工,是检验法律法规对新业态包容性的试金石,更是衡量社会文明与公平的标尺。唯有让法定权益从“纸面”落到“地面”,让“应得”不再“难得”,才能切实守护在热浪中坚守岗位的每一位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这既是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不可动摇的刻度。(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