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岁月洗礼,中国共产党依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在千秋伟业的征程中,精神火种代代相传。今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时刻。回望过往,从南湖红船上摇曳的希望星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震撼世界的宣告;从改革开放春潮席卷大地,到新时代的宏伟壮阔画卷徐徐铺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坚定信仰,以从容之姿守护精神灯塔。“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信仰,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回望历史长河,“铁人”王进喜不顾安危,纵身跃入泥浆池,用血肉之躯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草鞋书记”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二十二载,将荒山变为绿洲,铸就不朽的绿色丰碑;“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将美好青春定格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 。他们用生命证明,理想信念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要不断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完善知识体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补足精神之“钙”。同时,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锤炼出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践行初心,以奉献之情厚植为民底色。“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长征路上“半条被子”传递出的鱼水深情,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再到防疫一线党员“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无畏担当,无不彰显着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事业才能根基永固、生生不息。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应主动俯下身子,走进百姓家中,坐在热炕头上唠家常,走到田间地头问冷暖,倾听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面对留守儿童,不仅要送去学习用品,更要关注心理健康,为他们搭建心灵的避风港;对于孤寡老人,除了保障生活物资,还要给予情感关怀,让“空巢”充满温暖;针对外来务工者,既要开展技能培训助力就业,又要维护其合法权益,让异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切实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奋勇前行,以凌云之志书写时代答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提醒我们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但我们也看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系列伟大成就振奋人心: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蛟龙”号探秘深海,深中通道飞架伶仃洋,南极“秦岭”站屹立冰雪之巅,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书写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丽篇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要有“守正”的执着,持续夯实民生基础,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就医难”“入学难”等民生难题,以人性化治理推动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也要有“创新”的魄力,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寻求突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以青春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澎湃动力。(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