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基层反映“休耻症”现象需关注
2025年07月01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吴东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如今,“好好休假”成了人们苦恼的问题。打工人提起休假,总会产生不敢、不好意思的想法。带薪病假不好意思请,加班调休不好意思请,年假不好意思请……多数网友表示自己有“休假耻辱”:“一想到要开口提休假,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焦虑、愧疚”。明明是理应享受的假期,却总是瞻前顾后。引发“休耻症”现象的原因需关注。


一是在“社会比较”中进行自我塑形。社会比较是对镜他人,丈量自我存在的方式,希望能得到社会肯定的情感满足。当前的社会更趋向于内卷性竞争,社交媒体选择性呈现“光鲜亮丽”的生活情境,如年轻有为、早早实现买房买车自由的案例屡次刷屏,让人们陷入“躺平”焦虑。再者,打工人往往被他人评价裹挟,担忧休假被贴上“不够努力”“不能吃苦”的标签,破坏自己在领导和同事心中的形象,反复权衡后,脸皮薄的打工人只能默默“撤回一个休假申请”。此外,“休假羞耻症”具有显著外部效应,一个人不休假,渐渐地就会辐射到整个办公环境,同事间互相影响,当“不休假”演变成心照不宣的规则,主动提出休假申请反而成为“异类”。


二是陷入隐形加班困境。在线上软件与工作的深度绑定的今天,生活与职场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即便是在“休假”期间,也要随时应对工作群的信息“轰炸”,手机、电脑要随身携带,要维持“随时在线”的状态,休息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化片段,有讯息的地方,就难说有彻底的休息。加上当今大多数现代人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潜意识里将休假等同于停滞工作进度,而社会文化对“勤劳工作”的推崇、加班文化的盛行以及“优绩主义”心理的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的“休假羞耻症”患者。


三是单一价值观的自我消耗。在社会文化构建中,勤劳工作被赋予神圣化光环,往往对休闲时光带有偏见,让休息变得“不正当”。老一辈人普遍认为用工作填满生活是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途径,而休闲和玩乐则是一种逃避与懈怠的象征,人们对休息的“羞耻”也是在社会文化与常识之中规训、培养出的生活与思维惯性。这种规训的过程从教育阶段已然开始,那些将假期用来“弯道超车”、以“废寝忘食”态度学习的学生会成为班级的典范,“不休息”就被赋予积极进取的“代名词”。家庭教育同样成为规训的延伸区域,父母“整天无所事事”的责问,实质是不断强化休息可耻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深入社会文化与常识之中,成为了生活惯性,让人越来越难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休假”。


建议:一是用理性思维“解绑”。重新定义“成功”的理念,认知要实现从“自我苛责”到“自我关怀”的转变。摒弃对过度完美的追求,接纳自身的脆弱与局限,避免因不切实际的期待引发焦虑。二是以提前沟通“释忧”。要充分信任同事的工作能力,提前与领导、同事做好休假沟通,清晰说明工作交接安排,减少信息盲区、信息不对称的焦虑。既能保障工作连续性,也能安心享受假期。三是让认知更新“突围”。正确看待“休息”与“勤劳”的关系。理解合理休息对提升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减少传统观念带来的心理压力。(仁里水族乡人民政府:吴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