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以调研“向下”促作风“向上”
2025年07月0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李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传家宝,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面铺开,其所倡导的务实、清廉、高效作风,恰是做好调查研究的行动指南。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务必严格遵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的务实作风,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确保调研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问需于民,破“走马观花”之弊,找准群众“急难愁盼”。古人云:“言能听,道乃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则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将姿态放低,善于倾听民怨民声、接纳不同意见。聚焦群众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把群众当作自己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精准抓住“办实事”这个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要真诚地与群众交朋友,将工作场景延伸至田间地头,多倾听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真实民情,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根本遵循,让群众成为主角,实现从“群众找我办事”到“我为群众办事”的积极转变。还要有把板凳坐热的耐心与定力,常“下高楼”“出深院”,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回应、积极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坚持问计于民,除“蜻蜓点水”之态,汇聚基层“智慧力量”。“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实践主体,蕴含着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凝聚人心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党员干部向群众问计,既关乎施政成效,更关乎为民初心与责任担当。面对基层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唯有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才能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员干部应充分运用调查研究这一科学方法,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重点,突破基层治理、产业升级等发展难点,把握数字化转型、生态保护等时代热点,通过院坝会、蹲点调研、线上意见征集等多元形式,广泛收集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剖析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真正做到既“身入”基层,又“心至”基层。


坚持问效于民,祛“言而无果”之疾,检验工作“实际成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痛点、难点,老百姓感受最深;政府政策优劣,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开展调查研究,关键在于摸清基层真实状况,为科学决策筑牢根基。党员干部绝不能“遥控指挥”,在办公室里夸夸其谈,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扎堆式”“盆景式”“作秀式”调研。要牢牢抓住深入基层调研的契机,全面掌握重点工作与阶段性工作的推进态势,耐心倾听基层在落实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问题。积极与群众围坐在一起,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共同剖析问题根源。把办公的地点切实搬到车间、地头、项目一线,与群众并肩而立,一起确定工作目标、探寻解决办法、齐心协力干事创业。如此一来,党员干部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提升、领导艺术的提高,方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真正做到问效于民、取信于民。(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组织部: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