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换星移,时序更替。乘着时代发展的浪潮,威海经开区已走过33个年头,历经筚路蓝缕的开拓、“产业升级”的蜕变,已然崛起为创新涌动、开放包容的现代化“新城”。2023年7月,我踏足扎根这片土地,既汲取着她的养分,也竭尽所能泽润这方水土,在日升月落间共同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全区“作风能力提升年”的号角已经吹响,奋斗的脚步驰而不息。“五问”如镜,促使我深刻反思、查摆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和路径;“五争”如炬,指引我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争做敢于担当作为的“奋斗家”。两年来,我在一件件热线诉求中读懂民生温度,在防火防汛的泥泞中锻炼担当筋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深化宗旨意识,这些基层经历成为我不断成长的阶梯,让我在服务群众、攻坚克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从“学习者”到“践行者”,我领悟了实干真谛。上好“理论课”是基础,做好“践行者”是关键。33年来,经开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后奋勇而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磨难后取得胜利,如今的开放新城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民生保障更加充足、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广大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今年,是经开区实施“1369”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广大青年干部要立足经开区发展实际,增强主动作为的本领能力,困难面前敢于亮剑、关键时刻豁得出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投身民生治理、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攻坚一线,做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
从办公室到一线,我读懂了民生夙愿。街道热线办工作期间,我曾接到小区道路破损严重的投诉。最初,我只是通过电话向居民解释政策要求,本以为按章办事就能解决问题,但引来的却是居民反复投诉。我前去现场落实并逐户走访,才找准问题症结,成功破解难题。从会场到一线、从被动解难到主动破题,表面上看是换了个办公环境,实际上是人民立场、群众观念的重塑,下的是基层、解的是民忧、得的是民心。民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面对新时代下经开区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对青年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经开区的“中坚力量”,唯有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多到基层调研、多与群众沟通、多去现场办公,才能读懂群众眼中的期盼。
从“跟跑者”到“破局者”,我解锁了创新密码。“开放之区·活力新城”建设目标提出以来,经开区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依托数字赋能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率先构建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将燃气、渔船、防火、防汛等底线工作纳入平台集中管理,区域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面对“不日新必日退”的时代发展洪流,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深化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战经验,努力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勇于开辟前人未知、充满挑战的“新天地”,立志成为驱动创新、引领变革的“急先锋”,让创新创造动能在经开区的土地上澎湃起来、弥漫开来,一路生花。
青春不褪色,奋斗正当时。新征程上,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践担当,以奋斗之姿展作为,在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为实现“开放之区·活力新城”添砖加瓦。(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苑街道办事处:陈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