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与威海经开区初次相遇,她是蓬勃生长的海滨新区,我是蹒跚学步的稚童;如今,她是“开放之区·活力新城”,我是扎根基层的青年工作者。站在而立之年的节点回望,从“象牙塔”到“网格里”,从“理论课堂”到“基层一线”,我在“转作风、强能力、求突破、促发展”的实践中读懂一个道理:经开区的每一寸进步,都始于无数追光者的俯身耕耘;而我们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这片热土的包容与馈赠。今天,我在“五问五争”的叩问中锚定坐标,在奋斗中兑现约定。
叩问“本领是否匹配时代之需”,以“滴水穿石”之功,赴“强能力、转作风”之约。经开区的三十年,是一部“向强者学、与快者比、跟优者争”的奋进史,她始终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突破瓶颈,结合实际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良策,在实现劳有所得、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展现出生动的现实答卷。作为基层一线的“新兵”,在人民满意度大幅提升的当下,我们不能在春和景明中徜徉,而应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孜孜以求、再接再厉。通过在一张张工作台账中捋清思路,在一场场会议中积累经验,在一个个观摩中拓宽视野,在一次次深入基层中了解民意……在摸爬滚打中褪去青涩与稚嫩,换得沉稳与坚定,不断提升服务本领,夯实为民底气。只有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在台账上记满民生“明细账”,才能在服务中练出“铁肩膀”。
叩问“初心是否贴合群众之盼”,以“毫末成木”之心,赴“办实事、求突破”之约。漫步经开区,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小区都是民生实事落笔之处。无论是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商业街区“越夜越精彩”、村居幸福食堂“浓浓饭香溢满巷”,还是网格员走街串巷解民困、建档立卡精准帮扶,亦或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每一处民生细节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发展的温度,藏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速度里。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深知,唯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到群众“热炕头”倾听诉求,多在田间地头了解实情,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无花果般“一生勤奋少收取,无花结果藏真谛”默默奉献精神,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才能让基层工作更接地气,让决策部署更深入民心,将经开区发展的硕果回馈给人民群众,让家家户户的“仓廪”更加充实。
叩问“担当是否跟上发展之速”,以“源头活水”之力,赴“开新局、促发展”之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经开区的今天,是“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拼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经开区的细胞,经开区的发展与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善想新招服务民生、愿想新法提高效率、敢闯险滩攻破难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不断提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努力以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之志,攻坚克难、中流击水、勇往直前,为全面建设“开放之区·活力新城”贡献力量。
经开区的三十年,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长征”的三十年。今天的我们,或许不会像拓荒者那样在滩涂上建工厂,但同样需要在网格里、企业中、项目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或许不必像创业者那样白手起家,但同样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最后一米”、在服务企业的“关键一环”、在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书写答卷。春潮涌动,向海而兴。让我们以“五问”明方向,以“五争”强行动,在基层一线的“练兵场”上摔打,在服务发展的“主战场”上冲锋,让青春与经开区的脉搏同频共振,让梦想在“开放之区·活力新城”的蓝图中绽放光芒!(威海经开区西苑街道办事处:张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