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社会的沉重代价。防溺水工作已不仅是安全议题,更是关乎生命尊严的社会治理命题。当前,各地通过压实责任链条、创新治理手段、凝聚社会合力,正全力打通防溺水“最后一公里”,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责任压实,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防溺水工作的核心在于责任落实。多地通过立法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权责边界,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基层落实”的闭环机制。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将防溺水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为未成年人安全织密制度之网。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化”防护网络
除传统防溺水手段之外,科技正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无人机巡查、智能监控、应急广播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危险水域的24小时动态监测,将被动救援转为主动防控。科技手段的深度介入,既弥补了人力巡查的不足,也为防溺水注入了智慧动能。
全民共治,凝聚“零死角”防护合力
防溺水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生命保卫战”。家庭作为第一防线,需强化监护责任,通过“安全承诺书”“零报告制度”等方式压实家长监护职责;学校应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应急演练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社区则需完善基础设施,如在自然水域建设安全游泳场所,配备救生器材,满足暑期亲水需求。此外,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通过入户宣传、安全宣讲,进一步织密防护网。这种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让防溺水从单一管理转向全民共治。
长效之策,平衡“堵”与“疏”的治理智慧
防溺水的深层矛盾在于“堵”与“疏”的平衡。一方面,需严控危险水域,通过立法明确施工方填平人为水洼的责任,杜绝新增隐患;另一方面,应正视青少年游泳需求,加大公共泳池建设力度,推广低价或免费开放政策,引导安全戏水。唯有满足合理需求,才能减少冒险行为,实现标本兼治。
生命只有一次,防溺水没有“休止符”。从责任压实到科技赋能,从全民共治到长效治理,每一环都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推进。唯有将“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最实防护网”,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溺水风险,在平安中健康成长。(天柱县蓝田镇党政办: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