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壤,岱宗巍巍,黄河汤汤;其地有刚健之风,其史有浩然之气。自1925年王尽美、邓恩铭于五龙潭畔点燃星火,山东组织工作已历百年。百年是一部大书:写忠诚,写精进,写公道;百年亦是一条长河:溉理想,溉作风,溉未来。今天,当“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时代把新的命题写在齐鲁大地上——如何以史为鉴、以风铸魂,让优良部史部风在新时代获得更辽阔的生长。答曰:以忠诚立根,以精进立业,以公道立身。三者并举,则精神灯塔长明,奋进航程不偏。
以“忠诚者,人之大德”的信仰之火淬炼对党绝对忠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的箴言,在齐鲁组工史上得到最鲜活的注解。1930年代,山东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黎玉同志肩挑文件、夜走千里,越封锁、跨敌垒,终在冀南与中央代表接头,带回《八一宣言》与北方局指示,齐鲁大地由此重燃燎原星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王众音同志,在“三线建设”调干中坚持“先国家、后个人”,把即将赴京任职的独生女毅然派往青海荒原,留下“党需要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的铿锵誓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今天的组工干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两个大局”,把“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使忠诚成为政治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进之功淬炼专业极致本领。《诗经》言治玉之工,四字道出组工干部的自我修养:切之磋之,乃见器之锋利;琢之磨之,方显质之温润。1954年,时任省委组织部秘书长的张敬焘带领七人小组,伏案三个月,手录卡片十万张,首创“人一表、事一档”的山东范式,为全国干部管理信息化奠基。改革开放之初,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李振同志,为草拟《关于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意见》,九易其稿,将政策沿革、国际比较、基层案例熔于一炉,推动全省千余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关键岗位。进入新时代,省委组织部青年团队自主研发“鲁组云图”系统,打通二十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干部信息“一屏统览”、研判预警“一键生成”,用算法之精准承续了前辈“笔底千钧”的严谨。精进之道,贵在有恒。组工干部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专业素养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之告诫,以“板凳甘坐十年冷”之静气与“细节决定成败”之匠心,把每一件平凡业务做到极致,使组织工作始终与时代节拍同频共振。
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道之心淬炼正派清朗操守。“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百年部史沉淀出的集体人格。改革开放初期,省委组织部巡视员阎世厚带队赴聊城核查档案。有人暗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换个人情”,阎世厚拍案而起:“档案是党的‘时光底片’,谁动一个数字,就是对历史的犯罪!”最终,聊城地区清理“三龄两历”问题档案三千余份,为后续干部选任奠定了铁一般的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省公务员局局长陈勇同志,在遴选厅局级干部中首创“双抽签、全封闭、背对背”面试机制,斩断打招呼、递条子的一切空间,被中组部誉为“公道山东样板”。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组织部门只有自身清、自身正,才能选出清廉清正之干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当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始终以党章党规为尺,以民心民意为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公道正派的部风成为齐鲁大地最清澈的政治生态底色。
百年部史,是一部精神谱系,优良部风,是一条价值长河。长河奔涌,其命维新。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让我们以忠诚之火点燃信仰、以精进之功雕琢专业、以公道之心守护正义,使百年部史在新时代焕发更夺目的光芒,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更加壮阔的未来。(中共莱州市委组织部:宋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