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打出金融支农“组合拳”。新出台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直指农村融资“老大难”——活牛难抵押、大棚难贷款、好项目缺资金,让农民守着金山银山却难换真金白银。这份政策正是要通过活体抵押破冰、产权登记确权、产业链金融输血,把“沉睡资产”变成“活钱袋”。当金融“活水”真正流进田间地头,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这份政策来得及时,正是瞄准了农村发展最渴求的“源头活水”。这些年,乡亲们不是不想干、不敢干,而是常常被“钱袋子”卡住了手脚——守着圈里的活牛、棚里的鲜菜、山上的好果,却因为缺抵押、少担保,眼睁睁看着致富机会溜走;想搞规模种养、升级设施,又愁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银行的钱不少,但流到田间地头的还不够顺畅,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农村的存贷比普遍比城市低20多个百分点,这“最后一公里”的梗阻,让多少好项目、好产业干着急!乡亲们盼金融甘霖,盼得心焦。这份《意见》,就是国家听到了的呼声,决心打通堵点、疏浚渠道,让金融的“及时雨”真正浇到农民的心坎上、田垄里。
这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落下,乡亲们的好日子就有了新奔头!“死资产”要变“活钱袋”了——圈里的活牛、棚里的钢架、山上的果园,领上“身份证”就能抵押贷款,多少想扩大生产、搞点新名堂的乡亲,再不用为启动资金发愁。“土特产”要插“金翅膀”了——银行顺着产业链放贷,签了订单就能借钱,种的好菜、养的好畜、摘的好果,从地头到市场的路更顺畅,收益更有保障。“家门口”要添“新风景”了——污水处理、道路硬化这些过去难啃的硬骨头,现在能“打包”融资加快建设,村庄美了,生活更舒心。钱包鼓起来,村庄美起来,农民振兴家园的劲头,怎能不足?!
好政策要结出甜果子,离不开大伙儿一起使劲儿!金融部门得把服务送进村——银行信贷员要常挽裤腿、下田埂,针对的活牛、大棚、果园,量身定制贷款产品,移动柜台开到院坝头,力争三天内把贷款送到急需的乡亲手上(人行成都分行试点要求)。地方党委、政府要当好“搭桥人”——县乡干部得抓紧把资产“明白账”建起来,年底前给符合条件的设施、活体都发上“身份证”,组建“政策+银行+担保”服务队,把风险补偿金、贴息政策实实在在用起来。村“两委”和党员要带头作示范——支书、主任领着“金融顾问”挨家挨户建信用档案,把诚信表现、生产规模、还款能力摸清楚,让守信用的好农户优先得实惠、多贷款。乡亲们更要争当“信用户”——积极参与信用评级,用好用活贷款资金,把生产搞上去,把还款信誉树起来。当金融的“水渠”修到村口,干部的“水泵”开足马力,农民的“田垄”深耕细作,这股金融“活水”,定能浇灌出千村万户的富足图景!
金融“活水”汩汩流淌,浸润的是田野的希望,唤醒的是乡土的力量。当政策打通了融资的“堰塞湖”,当创新架起了致富的“连心桥”,农民手握产权闯市场、脚踩沃土奔富路的日子就在眼前!看吧,千村万户的灶台正飘起更浓的饭香,广袤田野的画卷正铺展更新的气象——这金融春雨浇灌出的,必是一个家家有奔头、村村有盼头的振兴好光景!(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