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以田为纸,以粮为墨书写时代答卷 ——致敬“”时代楷模“”徐淙祥
2025年07月27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梁腾飞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时代楷模”的奖章佩在徐淙祥胸前时,这片他耕耘了四十余年的皖北平原正翻滚着金色麦浪。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种粮大户,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了“多种粮、种好粮”的千钧分量。在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战略基石的今天,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农民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镌刻在田野上的时代答卷。


一、泥土里长出的奋斗史诗

徐淙祥的农人生涯,始终与中国乡村的变革同频共振。上世纪80年代,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在承包的20亩责任田里埋下第一个“高产梦”。那时的皖北农村,还延续着“看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他却顶着“不务正业”的质疑,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全部投进土壤检测和良种试种。1998年那场特大洪涝,让刚起步的种粮基地几近绝收,看着漂浮在积水里的麦种,他蹲在田埂上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却扛着铁锹带头排水——“地还在,希望就在”。


这份执拗让他在泥泞中踩出了新路。为破解“产量瓶颈”,他带着干粮跑遍省农科院、农业大学,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在反复试验中摸索出“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的新技法。当周边农户还在沿用传统播种方式时,他已率先引入北斗导航播种机,让每亩地的播种误差控制在3厘米内。从20亩到2000亩,从单一种植到“稻麦轮作”,他的种粮规模扩大了100倍,背后是365天“泡在田里”的坚守,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200多组土壤数据,是手机里存着的127个农技专家联系方式。


二、麦浪中跃动的精神密码

徐淙祥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他的精神光谱映照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品质。在他身上,首先闪耀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创新锐气。当年轻技术员担心新技术推广受阻时,他拍着胸脯担保:“先在我地里试,赔了算我的,成了教给大家。”正是这种敢闯敢试的劲头,让他率先试种的“皖麦38”亩产突破600公斤,带动周边5000亩农田实现品种更新。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自己富了不算富”的奉献情怀。2012年,他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多年积累的技术手册免费印发给乡亲,手把手教贫困户使用智能灌溉系统。村民徐守军记得,自家小麦遭遇纹枯病时,徐淙祥带着喷雾器连续三天帮忙防治,最后只收下两袋自家产的花生作为答谢。这些年,他累计为农户减免服务费超80万元,带动300多户脱贫,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端牢中国饭碗”的使命担当。在粮食价格波动、外出务工潮兴起的年月,有人劝他转种经济作物,他却说:“粮食是保命的东西,咱农民不种粮,心里不踏实。”这份坚守,让他在2022年极端干旱时,自掏腰包20万元打深水井保苗,最终实现亩均增产120斤。他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告诉我们:守护粮食安全,就是守护家国根基。


三、新时代的“种粮哲学”启示录

学习徐淙祥,需要我们读懂他的“种粮哲学”,并转化为各自岗位上的实践力量。对农业工作者而言,要学他“向土地要答案”的务实精神。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种质创新、绿色转型等课题,唯有像他那样扎根田间、反复试验,才能破解“卡脖子”难题。安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已开始效仿他的“田间课堂”,把实验室搬到村落,将科研论文转化为农民能看懂的操作手册。


对党员干部来说,要学他“把群众装心里”的为民情怀。徐淙祥作为村党支部委员,始终把“让乡亲们种好粮、多增收”挂在嘴边,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正是基层干部应有的追求。如今,各地正在推广他的“党员联户”模式,由党员带头传授农技、协调资源,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对青年群体而言,要学他“在平凡处扎根”的坚守品格。当“90后”“00后”纷纷涌向城市时,徐淙祥用40年的坚守证明:平凡的土地上能种出不凡的人生。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回乡创业,像他那样用无人机植保、用大数据管理农田,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光彩。


麦浪翻滚的田野,是徐淙祥书写人生的纸卷;沉甸甸的稻穗,是他献给时代的答卷。这位“时代楷模”用最朴素的行动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当更多人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深耕细作、默默奉献,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在广袤大地上永远回响。(泗水县苗馆镇人民政府: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