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20日,湘潭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韶光知行团作为第四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专项团队,前往湘西州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团队以“青苗护航,芙蓉助梦——生涯引航与心灵呵护计划”为主线,针对当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匮乏和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关怀的现状,开展职业规划特色支教活动,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心灵成长辅导两个方面,为乡村学子点亮生涯教育航标。
破冰启航:从“不敢说”到“我要当”
开课前“抱团取暖”“数字默契大挑战”等破冰游戏拉近了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距离,拉开了寓教于乐的课程帷幕。为保障教学质量,团队还特别编撰了图文并茂的“韶光计划”系列教材供孩子们阅读、学习。
“我想当建筑师,给村里盖更结实好看的房子!”“我要开飞机,带爷爷奶奶看世界!”在“梦想树叶贴大树”体验课上,彩色便利贴化作一片片“梦想树叶”,被孩子们郑重贴上手绘的“职业理想树”,一棵凝聚着孩子们对个人成长向往的“职业理想树”在欢声笑语中逐渐成形,寄托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乡土为课堂:职业启蒙扎根乡村振兴
在“红色教育+生涯”特色课上,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从家乡椪柑、油菜花等产业中寻找职业灵感。志愿者还在“趣味职业探秘”互动课上,为拓宽孩子们的职业视野,介绍“宠物上门照料师”“生态果园规划师”等新奇有趣的职业,孩子们不断发散思维,还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求实创新,提出了“小鸡性别鉴定师”等扎根乡土、发挥个性的新职业。一颗颗爱党爱国、建设家乡的种子,正随课堂的春风,向未来的“新农人”们诠释了生涯启蒙的实践伟力,引导孩子们将个人职业航向融入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自然与心灵:生涯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这片银杏叶是我的航海风帆!”在“落叶拼贴职业手账”活动中,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以落叶为纸、落花为墨,亲手绘制心中的“职业蓝图”。情绪管理课则引入“情绪温度计”系统,将温度代替情绪感知、以具体数字量化情绪表示,引导孩子们关注内心的“晴雨表”,在认识“想做什么”之前,先读懂“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为终身职业发展筑牢心理根基。
在关于未来与梦想的家访环节,针对大部分乡村留守孩童家中隔代教育现状,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调研当地学生的升学情况,给家长们普及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推动隔代抚养家庭重视孩子的长远规划,促进“老幼共学”,缓解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心理关怀的留守隔代沟通障碍,帮助他们认识到培养孩子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团队还特别设计“寄语漂流瓶”,联动三所高校学子为乡村青少年传递职业建议,以糖果为载体,包裹着大学生们的美好祝愿,用青春力量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
从课堂到田野:生涯教育的乡土生命力
在“共‘商’未来”环节,孩子们化身乡村产品“小小销售官”热烈讨论“如何让钱来”。以“李子发布会”和“三宝争霸赛”为载体,设计乡村产品专属的“种子卡片”,在田间地头中积极探索乡村特产推广之道,让乡村特产的推广从抽象的概念悄然走向可触可感的具象表达。
有趣有味、意义深远的生涯启蒙课程还有:哪吒之职业生涯探索、兴趣岛屿大发现、性格岔路口、价值观拍卖会、夸夸我自己、绘制生涯树、职业情景剧演绎、秘密信封等。志愿者们通过课程传授与指导体验,让孩子们的思维破茧、探索未来,实现人生启航、积极行动。
“我们立志让每一颗青苗都能在生涯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志愿者用“想完就画,画完还要说,说完立马行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培养他们自信表达的优秀品质。
十天的支教时光,见证了乡村孩子们从懵懂到憧憬的成长,也记录了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播撒的每一颗梦想种子。从破冰游戏到生涯探索,从情绪管理到乡土实践,湘潭大学韶光知行团以创新的课程设计、温暖的陪伴互动,为乡村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当职业梦想的嫩芽在孩子们心中萌发,当乡村振兴的希望在他们笔下描绘,这场实践的意义已超越课堂本身,成为青春与乡土最美的双向奔赴。未来,这些承载着爱与智慧的种子,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通讯员:郭海洋、谷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