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平原的广袤田野上,有一位老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徐淙祥,这位与土地耳鬓厮磨了大半辈子的"庄稼汉",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捧出的不仅是高产稳产的优质麦种,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走向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位"时代楷模"的人生轨迹时,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奋斗史诗,更是一幅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壮阔画卷。
徐淙祥的育种事业始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乡亲们吃饱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粒心愿的种子深埋在他心中。从1972年开始,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侍弄庄稼,记录的气象资料和田间管理笔记堆满了整整一屋子。这种"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坚守,正是中国农民最可贵的品质——对土地的敬畏与执着。当现代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徐淙祥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的根基永远扎在泥土里,丰收的密码藏在农人的汗水中。他用最原始的记录本和最朴实的观察法,培育出了多个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小麦品种,这种"土办法"与"新科技"的结合,恰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色之路。
在徐淙祥身上,我们看到传统农人与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完美融合。他创建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良种+良法"的种植模式,带动2000多农户实现增收。这种"传帮带"的共享精神,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将苦心培育的优质麦种无偿分给周边农户,这种"不专利"的胸怀,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当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乡村,徐淙祥用行动诠释了"共同富裕"不是口号——他带出的12名科技示范户和50多名种粮能手,如同撒向沃野的种子,正在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徐淙祥的麦种里,藏着中国农业的基因密码。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位老农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个农人的日常实践。他培育的"阜航麦1号"在太空育种后亩产高达811.9公斤,这个数字背后,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神奇碰撞。当我们惊叹于中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的奇迹时,不应忘记正是千千万万个"徐淙祥"在田间地头的坚守,筑起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徐淙祥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中国的深层命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民族复兴。这位老农人弯腰劳作的背影,丈量着一个文明古国走向农业强国的精神高度。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称号,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三农"工作者群体的致敬。
麦浪滚滚,生生不息。徐淙祥用一生守护着麦田,也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精神的种子。这种子关乎坚守与创新,关乎个体与家国,关乎传统与现代。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神州,我们期待更多"徐淙祥"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传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这或许就是"时代楷模"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土地与天空之间,永远需要这样的守望者。(泗水县华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