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称呼与风气》文章中指出称呼既关乎交往中的礼仪,也关涉社会风气的诚实或轻浮,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让社会风气重归淳朴。在身份标签日益细碎、人际交往距离不断拉远的今天,人民日报倡导人际交往中称“同志”,恰似一阵清风,让听者倍感庄重、平等、真诚与温暖。
语言,是潜在思想意识的外化。称呼,是时代风气和社会心态的折射。“同志”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晋语四》中,原指“志向相同、理念一致的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在理想、目标上的契合。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曾倡导使用“同志”,强调革命同仁之间的团结与平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志”成为党内及革命群众之间的标准称谓,体现了“人人平等、目标一致”的理念,党内互称“同志”,是一种身份光荣和使命诠释。革命战争年代,从延安的窑洞到西柏坡的指挥所,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秘密潜伏的地下工作,“同志们”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不论高低贵贱,大家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并铸就了党内平等、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在建设祖国的热潮中,工厂里的师徒、田间的伙伴、实验室的同事,“同志们”不依附于职位高低,不取决于财富多寡,一起平等的协作与真诚的互助。至今,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正式场合,“同志”仍是规范、庄重的称谓。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同志”这一温暖而庄重的称呼渐渐被边缘化。走进一些机关大楼,“领导”“张局”“李处”“王科”“小周”等带有等级色彩、以职位高低论尊卑的称呼不绝于耳,这无形之中筑起了一道身份的高墙,将平等的交往底色悄然置换;在部分商业场合乃至一些基层单位,“某总”“某董”“头儿”“老板”“老大”“杠把子”等充满江湖气和铜臭味的称呼大行其道,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淡化公与私的边界,淡忘了自己作为人民公仆的身份,进而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渐渐失去原本的纯粹性。
称呼问题是作风、党风、社风的晴雨表。这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平等、真诚交往的理念,让“同志”二字所蕴含的精神,在适宜的场合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在正式公职场合,一声“同志”时刻提醒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我们都是人民公仆”的本分。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中,领导与下属互称一声“同志”,可以缩短职务带来的距离感,有利于集思广益、高效推进工作。在非工作时段的轻社交场景,同事伙伴互称“同志”,能卸下身份的枷锁,让彼此多几分“咱们是自家人”的热乎劲儿。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当一声“同志”再次在耳畔回响,我们所期待的是平等、真诚与温暖的人际关系的深度重塑,让称呼褪却浮华、回归本真,让交往剥离杂念、回归纯粹,让新风正气在社会肌理中持续充盈、生生不息。以“同志”之名,共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而努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武汉市第七十一中学: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