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把“小我”碾碎在事业的车轮下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姜福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深夜,某县委书记老赵对着规划图皱起眉头。易地搬迁安置点选址有两个方案:A方案靠近国道,施工难度小,还能顺带盘活自家亲戚的闲置地块;B方案依山傍水,更符合村民长远生计,却要多投入三百万元。他拿起红笔圈住B方案时,窗外的月光正照在墙上“为人民服务”匾额上——这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推进工作时,先把“自己的小算盘”锁进抽屉。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这样的抉择无处不在。云南独龙江乡,老县长拒绝了上级安排的县城住房,带着铺盖卷住进了村寨。有人劝他:“您都快退休了,何必这么折腾?”他指着山脚下破败的茅草屋说:“群众还住着漏雨的房子,我在高楼里睡不着。”为了打通独龙族与外界的通道,他拄着拐杖在悬崖峭壁间勘测路线,动员乡亲们搬出“直过区”。当最后一个村寨通了公路,他磨破的胶鞋堆成了小山,而自己的子女却因他常年无暇顾及,至今还在外地打工。


这种“不考虑自己”的担当,在危急时刻更显滚烫。四川凉山火灾扑救中,31名扑火队员壮烈牺牲,其中党员占比超过七成。带队的教导员周明辉在最后一条微信里写道:风向突变,我们可能出不去了,告诉家人,我对得起这身制服。他们不是不珍爱生命,只是在群众的家园与个人安危之间,选择了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那些被烈火熏黑的党徽,见证着共产党员“向我看齐”的冲锋姿态。


在改革攻坚的深水区,“不考虑自己”意味着敢啃硬骨头。深圳前海,曾经的滩涂如今高楼林立。这片改革试验田的拓荒者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讨论项目时先亮明亲属关系。管委会主任曾说:“如果先想自己能捞多少好处,改革就只能在原地打转。”他们顶住利益集团的压力,推出160多项制度创新,却没一人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那些深夜会议室里激烈的争论,那些被驳回的“人情条子”,都是对“公而忘私”最生动的注解。


这些党员干部的选择,勾勒出“不考虑自己”的精神图谱:不是否定个人价值,而是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始终让群众利益翘得更高;不是不懂趋利避害,而是把“人民满意”当作最高追求。就像支书王伯在村头石碑上刻的那句话:干部的后路,该铺在群众的前路上。


当下,有些党员干部总在算计“干这事对我有啥好处”“影响不影响考核成绩”、“会不会耽误自己晋升”,把工作当成个人升迁,谋取私利的跳板。殊不知,当“自己过得好不好”成为出发点,群众的期盼就会被晾在一边,事业的航船也会偏离航向。而那些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即便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会在百姓心中竖起不朽的丰碑。

站在新征程上,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该问问自己:推进工作时,是不是先想到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制定政策时,有没有把个人得失放在脑后?唯有把“不考虑自己”刻进骨髓,让“服务人民”成为本能,我们的事业才能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向前,那些写在报告里的蓝图,才能真正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