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调查研究:深耕实践沃土,解锁发展密码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李真艳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二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其核心要义在于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全党回归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而调查研究作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方法论,正是破解发展难题、激发治理效能的关键密钥。在全党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唯有深耕实践沃土,方能在调查研究中解锁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密码。


一、以调研破形式主义顽疾,让作风建设回归本真

中央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摆在首位,直指长期存在的形式主义积弊。然而,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仍有少数干部将调研异化为“层层陪同秀”“景点打卡游”,甚至出现 “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的荒诞场景。这种形式主义的调研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让政策脱离实际,沦为空中楼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到”,既要“看高楼大厦”也要“看背阴胡同”。在贵州黎平侗寨,总书记与村民围坐共话乡村振兴;在云南丽江古城,他与游客亲切交流文旅发展,这种轻车简从、直奔一线的调研作风,为全党树立了标杆。真正的调研,是像“认路、认邻、认特点”般沉入基层肌理,既要到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解剖麻雀。


二、以调研解民生痛点,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调查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2025年全党开展的学习教育明确要求“开门教育”,就是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例如,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通过搭建“报表通”数据平台,将基层干部从每月 120张报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多跑腿”的创新实践,正是以调研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当前,形式主义呈现“APP化”“AI造假”等新变种,官僚主义披上“微笑服务”的伪装,享乐主义以“躺平”姿态隐蔽存在。对此,调研必须靶向发力:既要通过随机走访、蹲点观察等方式捕捉真实诉求,也要运用大数据分析、跨部门协同等手段穿透数据迷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唯有将调研扎根群众生活,才能让政策精准对接需求,让发展更有温度。


三、以调研促改革创新,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调查研究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扫描仪”,更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孵化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的多次修订,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始终与调研成果深度融合。例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层层陪同问题,实施细则明确要求 “减少陪同人员”“简化接待工作”,并将其纳入考核评价指标。这种“调研—整改—建制”的闭环,正是以制度固化作风建设成果的关键路径。


在四川,“学查改”闭环机制推动作风建设从“问题驱动”转向“制度引领”:通过“报表通”平台整合903个单位数据,不仅解决基层填表负担,更揪出11条“微腐败”线索。这些实践表明,唯有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实现治理能力的迭代升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唯有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调研全过程,以“深、实、细、准、效”的作风丈量民情、把脉发展,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当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国号巨轮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贵州省惠水县交通运输局:李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