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强国之基、创新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作为引领创新的关键“风向标”,人才评价体系亟需突破“四唯”藩篱,通过前瞻性制度安排、开放性评价维度、生态化环境涵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群体的创新潜能与创造活力。
涵育静水潜流,建立尊重成长周期的评价支持体系。人才能力的积淀与跃升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绝非短期指标的量化考核。针对当前部分领域存在的“轻培育周期、重即时产出”倾向,以及简单将人才价值等同于论文数量或项目产值的片面做法,不仅违背科研规律,更易埋没潜力人才。应着力构建包容审慎的支持机制。试点设立“科研培育周期”,明确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及学科交叉等方向允许必要的“沉潜期”,打破“成果即时效付”的固化考核模式,破除“年度任务高压线”对创新者的束缚。构建多维生态化评估体系,超越单一短期绩效指标,将人才在产业技术扩散、创新团队培育“传帮带”、跨领域协同生态贡献等长效价值纳入核心考量,让长期专注的“深耕耘者”获得应有的制度性认可。
突破藩篱辨识,探索开放包容的非共识评价路径。人才评价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关键在于打破基于显性标签的“身份茧房”,让“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落地生根。为避免因过度依赖学历、职称等标签而对非共识人才造成系统性低估,应采取“制度创新+数字应用”双轮驱动策略。制度层面,推行“匿名盲审”结合“多元荐才”模式,剥离申报人的单位光环、职衔背景、年龄层次等非能力因素,使非常规路径的创新方案依凭真实水平脱颖而出;创新“英才直通车”机制,授权链主企业、新型研发平台等市场及创新主体直接举荐“实战型专家”,实现对身份壁垒的定向突破。技术层面,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人才创新要素图谱,破解评价信息碎片化瓶颈,促进人才识别从经验依赖向数据赋能、智能辅助决策跃升,还原创新能力的本真价值。
聚焦价值成就,营造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人才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成就其价值实现,而非仅仅实施评估。针对个别区域存在的“重引进轻服务、强考核弱支撑”现象,甚至引发“人才水土不服”的困境,应以重塑生态为重点,推动从“人才适配制度”向“制度服务人才”治理模式转型。健全发展环境适配性评估机制,将科研经费包容性比例设置、区域间流动便捷度等核心生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制度化落实“宽容探索失败”的理念。厚植开放创新文化土壤,持续破除“论资排辈”、“官本位”等隐性门槛,营建“凭实绩论英雄、凭贡献获激励”的公平发展环境。创新“人才满意度反馈”机制,定期组织人才主体作为政策环境的“主评官”,开展创新生态满意度测评,倒逼服务主体从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意识升级,增强人才“安心扎根、放手创新”的信心,达成人才个体价值与区域发展环境的高度契合。(青岛市城阳区委组织部:杜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