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麦田里的时代答卷:躬身稼穑写初心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李舒畅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广袤的皖北平原上,72岁的徐淙祥以半个世纪的坚守,将这句古训镌刻在沉甸甸的麦穗之上。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这位太和县老农“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其为“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黝黑的皮肤镌刻着岁月的沟壑,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金色稻浪,这位与泥土耳鬓厮磨五十余载的“大国农匠”,用躬身前行的姿态为党员干部立起了一面精神旗帜,在田垄间书写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答卷。


赤心向土,以科创之犁破瘠土而生金“神农尝百草”的执着在徐淙祥身上焕发新光。青年时目睹亲人因饥馑离世,他立誓“让大家吃饱饭”,毅然放弃教师职业扎根农田。面对皖北瘠薄的砂姜黑土与不足200公斤的亩产,他以科技为剑,在300亩试验田中开启了一场“土地革命”:手持放大镜观察苗情,53本农事笔记摞起“比人还高”,从无人机巡田到卫星遥感监测,这位“老把式”让试验田化身现代农业“演兵场”,终将亩产推至820.5公斤的崭新高度。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徐淙祥为镜鉴,深植“韧”的根系,激发“创”的活力。以深扎泥土的执着汲取基层养分,以攀越关山的闯劲开拓振兴新途。在垄沟阡陌间丈量民情实况,于农家灯火下探寻发展良方,借田畴沃野的试验催生智慧火花。将创新思维融入乡村规划,在科技兴农、产业升级的硬仗中攻坚克难,点燃矢志求变的激情,绘制乡村蝶变的“新画卷”,让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破土,让奋斗的硕果在乡野间飘香。


丹忱为民,以共享之桥连阡陌而共富。“独木不成林”的智慧在协作中绽放光芒。徐淙祥深知“一人高产非丰年,万家粮满是真章”,独创的“绿色农业科技承包”如春风化雨——承诺“不增产则赔偿”,以兜底保障消解乡亲顾虑;将半世纪经验凝成“良种不良法,种了也白搭”等120首农谚口诀,用乡音俗语破解技术推广困局。更以合作社为纽带,编织“大户带小户”的共富网络,带动2.3万农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当厚植“实”的根基,激扬“干”的热忱,迈开步子直面发展课题。走进车间厂房倾听企业心声,在项目前沿、治理一线感知真实脉动;站在街头巷尾把握急难愁盼,于群众身边、矛盾深处寻找解题钥匙。点燃追求实效的热情,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干在实处,用扎实行动铺就惠及大众的共富之路,让奋斗的足迹刻印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让发展的红利真正润泽千家万户。


薪火相传,以躬耕之志励青春而兴农。“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传承在麦浪中生生不息。面对“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徐淙祥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向青年发出热切呼唤。孙子徐旭东——这位“95后”大学生毅然返乡,以智能灌溉、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接续祖辈梦想。三代人累计耕耘1.8万余亩,产粮超2万吨,从牛拉木犁到智慧农机,一部中国农业进化史在田间生动演绎。青年干部当以徐淙祥为引路明灯,磨砺担当之肩,点燃奉献之火。俯身向下倾听乡土心声,迎难而上破解振兴课题。在闲置资源的盘活中出谋划策,在产业激活的实践里冲锋在前,在新农人的培育上勇挑重担。在骄阳之下渲染青春底色,于泥土之中沉淀发展良策。以奔跑姿态投身这场青春接力赛,用创新理念点燃乡村沉睡的潜能,用扎实脚步丈量共富的里程,让希望的田野涌动蓬勃生机,让奋斗的青春在乡野沃土上绽放绚丽之花。(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李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