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时,是他们率先蹚入洪流;险情突发处,是他们扛起沙袋冲锋在前;群众被困时,是他们用肩膀架起生命通道……在防汛救灾的严峻考验中,基层党员干部始终是冲在最前的“先锋队”、守在最后的“守护者”。他们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基层党员干部身处防汛救灾最前沿,他们的责任,是对“汛情就是命令”的绝对服从,是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深刻践行。当气象预警拉响,他们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铁锹、救生衣冲向隐患点;当洪水逼近村庄,他们挨家挨户敲开房门,嘶哑着嗓子喊出“快转移”;当河堤出现管涌,他们跳进齐腰深的洪水里,用身体堵住缺口……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背后是“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沉甸甸担当。
在2025年榕江县的抗洪救灾中,无数基层党员干部用“速度”诠释责任。有的凌晨3点接到通知,4点就集结完毕奔赴灾区;有的连续48小时未合眼,在安置点、河堤、村庄之间来回奔忙;有的家里也遭了灾,却强忍牵挂先救群众。他们深知,基层党员干部的“快一秒”,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正是责任意识最生动的体现。
防汛救灾的战场,从来都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不在于豪言壮语,而在于洪水围困时,是否能把救生衣让给群众;在于堤坝告急时,是否能第一个跳下去;在于安置群众时,是否能把最后一瓶水递出去。这种“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群众”的选择,彰显的是“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
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危难中铸就的红色基因。从抗洪救灾到抗震抢险,从疫情防控到应急处突,每当人民需要时,总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这种精神的传承,让“先锋队”的旗帜在风雨中始终高扬。
风雨终将过去,但基层党员干部在防汛救灾中展现的责任与担当,早已刻进群众的记忆里。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初心,用汗水浇灌着使命,让党徽在洪水中熠熠生辉,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这道由责任与担当筑成的“红色堤坝”,不仅挡住了洪水,更筑牢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心之桥梁——这,正是防汛救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人民政府:莫忆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