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就能汇报清楚的工作,耗费大量精力制作展板、PPT;上班时间即可完成的任务,加班加点来做;要求提报简要的电子材料,却额外提交附件、台账等详细材料以示“重视”……时下,“没苦硬吃”既是网络热梗,也是不少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
没苦硬吃,看似辛苦勤勉、忙忙碌碌,实质上是将“自我加压”扭曲为“痕迹式内卷”,将“无事找事”包装成“担当作为”,归根结底是形式主义表现。这种行为,不仅极大消耗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工作精力,更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是干了多少实绩,而不是吃了多少无谓的苦头。反对“没苦硬吃”,并不是倡导“躺平”,而是在继承发扬共产党人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于“吃苦”要有科学的价值判断,要吃有意义、有目的的“苦”,要把“苦”吃在为人民服务的主责主业上,确保“辛苦行为”符合事业发展需要。
“吃”没有必要的“苦”,根子上是政绩观错位,把“无谓苦累”作为晋升的砝码,通过“自我感动”进而希望“感动组织”,实则南辕北辙、自欺欺人。纠治之道,当从思想观念入手。要加强教育引导,警示干部切勿“苦劳”当“功劳”,真正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勇于改革创新的担当里,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行动中,体现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作为上,切实把政策一项项落到实处、把工作一件件做到位、把任务一个个完成好。要大力倡树正确用人导向,持续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浓厚氛围,对刻意制造“虚假繁忙”的干部约谈提醒,引导干部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务实功、求实效上,推动其主动卸下“无谓苦累”的包袱,谋实事,干实事,实干事,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刹住“没苦硬吃”之风,更要从根源上治本,着力破解制度机制瓶颈,铲除这一现象滋生的土壤。要明确权力边界,摒弃“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惯性思维,推动基层事权清晰、责能相适,防止以属地管辖为名转嫁责任,防止出现“接不住”但又“必须接”的情况,真正让基层干部明白什么“苦”该吃,什么“苦”不该吃,卸掉一些非必要的“包袱”。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工作实绩考核,坚决防止“材料厚度=落实力度”、“加班时长=工作态度”;强化群众满意度测评,使干部的眼睛“向下看”而非“向上演”;强化差异化考核,避免“一刀切”诱发盲目内卷,催生作秀式吃苦;强化“四不两直”考核,避免基层准备过度、增加负担,真正让基层干部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放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上来。(山东省临朐县委组织部:张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