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时节,某地干部蹲在麦田里算账:去年强推的千亩“景观油菜”项目,种子钱没收回,反误了小麦播种期。不远处,耗资千万的观景台孤零零杵在荒地中。这般场景,恰是习近平总书记痛批的“拍脑瓜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的现实写照。当权力脱离实际、责任悬在半空,再响亮的政绩口号终会沦为田野里的叹息。
细察病灶,根子扎在扭曲的权力观上。有的干部把“一把手”当“一锤子”,某市开发区主任现场推翻专家论证:“书本知识哪比得上我二十年经验!”结果污水厂选址错误,整条河道泛白沫。有的患上“速成政绩焦虑”,中部某乡三年给同条路开膛破肚五次,沥青层厚得能当鞋底,百姓戏称“路穿棉袄”。更甚者大搞“责任蒸发术”,某新城三任领导接力画饼,最终烂尾楼里住进流浪狗,财政却要填数十亿窟窿。这些荒唐事背后,是公权私用的任性,更是为民初心的蒙尘。
危害远比账本沉重。西北某县“惠民安居房”变“墙裂危房”,七十岁老人拄拐质问:“这就是给俺们的金窝窝?”山东某光伏产业园征用良田后杂草丛生,老乡蹲在地头抹泪:“麦子能长,板子不长粮啊!”这类闹剧多了,干群之间就垒起无形高墙。更揪心的是逆淘汰——华南某市两年提拔五名“会拍马”干部,三名跑遍村镇摸实情的反而坐冷板凳。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某省因决策失误造成的隐性损失,抵得上三年民生投入。
治病需下猛药,更要煎慢火。决策环节得安上“刹车片”:亿元项目必须过“三堂会审”——专家论证关、群众听证关、法律风险评估关。浙江台州去年卡住十二个“盆景工程”,省下资金改建三十所农村学校。责任追溯要能“刨根底”,某省建立干部施政档案,十年前批条子的领导照样为烂尾工程担责。监督得有“千里眼”,广东某工地聘请老焊工当质量监督员,他拿小锤敲出三处偷工减料,吓得包工头连夜返工。
问责要见雷声也见雨点。对造成重大损失者,摘帽子不如抽凳子——某市明文规定此类干部三年不得提拔。但也要解开实干者的心结,湖北襄阳某干部引进生态项目失败,因程序合规获得免责,重整旗鼓后建成国家级示范园。这种“板子打在穴位上,活水浇在根子上”的辩证法,正是破除“三拍”的关键。
田埂上的老农最懂节气误不得,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当干部们少些“指头画圈”的虚妄,多些“脚沾泥土”的沉淀;少些“击鼓传花”的取巧,多些“钉钉子”的韧劲,神州大地自会生长出实实在在的福祉。权力姓公不姓私,这朴素的真理,当成为每名干部心头永恒的戒尺。(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