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弘扬抗战精神 奋进崭新征程
2025年07月29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周子逸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八十年星河奔涌,历史的烽烟沉淀为中华民族血脉中不朽的精神矿藏。当中华民族行至存亡续绝的危崖,十四载浴血抗争如天地熔炉,锻造出以爱国主义为魂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筋骨的精神丰碑——这丰碑如北斗悬天,其光穿透岁月尘埃,在新时代苍穹下愈发明亮,为肩负复兴使命的我们标定永恒坐标,注入磅礴力量。作为扎根基层沃土的年轻干部,这精神星芒正是指引我们躬身基层、服务人民的永恒航标。


以史册为镜,于血火铭文中淬炼忠诚之魂

翻开沉重的抗战史册,字句间奔涌着滚烫的忠诚与决绝的牺牲。杨靖宇将军腹中“无一粒粮食,仅有枯草、树皮与棉絮”,以生命诠释“宁肯饿死,决不投降”的钢铁脊梁;左权将军诀别爱妻“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余誓率部与敌周旋到底”,字字泣血将家国大义刻入民族基因。而浙江士兵钟定胜的十余封家书,更展现了普通人的精神高度——身为通信兵的他每日彻夜铺设线路,却在家书中安抚母亲:“儿虽在军中,处境妥安”,字里行间尽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淡然坚毅。当我们行走在靖宇县、尚志市的土地上,抚摸那些浸透历史体温的碑刻,冰冷的实物骤然苏醒为滚烫的精神血脉。它昭示着:当民族危如累卵,正是千万平凡生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肩起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千钧重担。此般精神伟力,是年轻干部铸牢“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心的不灭火种,时刻警醒我们:唯将小我融入星辰大海,方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航向。


以精神为炬,于抗战谱系中解码为民密码

伟大抗战精神是历史长河淘洗的精神真金,其光芒辉映古今,为基层征程提供不竭智慧。那“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绘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共御外侮的壮阔史诗,在江苏建昌圩得到生动诠释:农妇王吉娣(小红妈)三次茅屋被焚、受尽酷刑,仍以粪桶泼地智救新四军指挥员,用木船护送伤员穿越芦苇荡,以血肉之躯筑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那“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贯穿白山黑水十四载苦斗,昭示着年轻干部在产业遇困、政策落地梗阻时须葆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韧劲;那“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鞭策我们在擘画乡村蓝图时秉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这精神恰如巨缆,牵引中华民族穿越惊涛骇浪——基层沃土上的所有攻坚克难,都能在此找到破局之钥。


以泥土作纸,于躬耕实践中续写为民华章

历史的火炬传递至我辈手中,抗战精神呼唤在新时代沃土上的生动转化。选调生倪佳的身影给出了响亮回答:在浙江东极岛,她跋涉荒野探访“里斯本丸”营救事件遗址,将渔民勇救盟军战俘的故事带上全国红色讲解大赛舞台;在泰顺县挂职期间,她让中共浙南特委的烽火岁月通过志愿讲解熠熠生辉。这恰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从“血肉筑长城”到“青春献基层”,我们当以滚烫初心筑牢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田间地头倾听“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声,将“万众一心”伟力化作乡村振兴合力。年轻干部的价值,正在于将书卷墨香化为泥土芬芳,将历史星火燃为民生暖光。


如今,当我们在阡陌纵横的乡土俯身耕耘,泥土里的足迹便是写给新时代最深情的家书;当百姓舒展的笑颜如花绽放,奉献的汗水便浇灌出精神传承最绚丽的花朵。抗战精神丰碑已矗立八十年,而新时代年轻干部正以躬身基层的姿态成为丰碑的延伸——昔时英魂以血肉筑就的精神长城,必将在吾辈手中铺展为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禹城市房寺镇人民政府:周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