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社区是治理的基石,唯有将“温度”融入社区治理的每个环节,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心温暖的温馨家园。
完善社区组织架构,为治理“温度”夯实根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的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打造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格局,推动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实现“党建网”与“治理网”双网合一。要以深化“双报到”工作和小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县、街道、社区、小区四级组织架构,覆盖建立小区党支部,建强小区“战斗堡垒”,使组织体系深深扎根于楼栋单元,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确保民情民意第一时间上达、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响应,让治理的温度更具向心力。
培养社区治理队伍,为治理“温度”注入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锻造一支有情怀能担当、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推动队伍能力与社区治理需求精准匹配,实现“专业化”与“贴心化”双向提升。要以实施“头雁”社区书记论坛和“党员先锋岗”创建为依托,持续优化选、育、管、用全流程。拓宽选拔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培育“懂治理、善服务、能攻坚”的社区骨干,让治理队伍活跃在群众身边,提升服务群众的专业素养和响应速度,确保惠民政策第一时间落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让治理的温度更具亲和力。
转变社区治理理念,为治理的温度厚植沃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推动社区治理理念向“以人为本”深度转型,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治理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回应民需的过程,实现“被动应对”与“主动服务”无缝衔接。要聚力民生实事,通过在居民小区建立“红色议事厅”“民意气象站”等议事平台,建立“居民点单、支部接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收集整理民生诉求,靶向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小麻烦”“微心愿”,让治理行动始终围绕群众需求转,拉近与居民的心理距离,确保服务供给精准对接群众期盼、民生福祉持续惠及千家万户,让治理的温度更具感染力。(中共阳谷县委组织部:蒲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