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在多地已深度融入到公文办公领域,在开辟新路径为干部提效增能的同时,也催生了过度依赖技术的“能力空心化”隐忧。不乏有些干部将AI写作工具奉为“万能模板”,写材料依靠算法生成,拟文稿全赖数据驱动,在一篇篇“快餐式”文稿组成的文字盛宴背后,实际放大地是干部为民情怀和求是作风的弱化与流失。若放任这种“智能依赖症”蔓延,技术赋能最终恐将异化为脱离群众的“数字围墙”。
在政务办公领域,智能工具出现引发的技术革新本意是为提高工作质效,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偏差。一些文字材料缺少对现状的调查研究,一经“智能生成”就等同于“质量过关”,部分报告有数据却和基层实际背道而驰,提出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却忽视群众情感共鸣、得不到群众认同,政策文件模板化、趋同化,专业术语堆砌而民生温度缺失。此类现象暴露出,文字工作若脱离实践基础,纵使词藻再华丽惊艳,也不能客观反映群众身边问题,也不能解决基层困难需求。
究其原因,少不了要在思想认知和工作作风上找“病灶”。一方面,部分干部陷入“算法即权威”的思维定式,将技术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钥匙”;另一方面,存在责任转嫁心态,将一些文稿中的失误归咎于智能工具提供,借AI技术之名行敷衍之实。更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干部将“一键生成”当作能力终点,滋生出“躺平式写作”的不良风气,使“智能笔杆”沦为干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根治“智能依赖症”,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文字工作的温度源于对群众的了解度,政策的实效度要看群众的满意度。一些地方组织干部蹲点调研,到田间地头感知民生百态;有的单位建立基层联系制度,定期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实践证明,唯有“脚沾泥土”的文字,才能架起政策与民心的连心桥。一方面,我们要注重锤炼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让干部既掌握智能工具技能,更要锤炼洞察民意的政治素养。组织“政策语言转换”培训,将专业表述转化为百姓语言,推动干部更方便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事。推行“文稿溯源”工作法,引导干部拿着政策去基层开展测评,带着对策建议征求群众意见,最大程度获取群众支持、得到群众拥护。另一方面,要划清“人机”边界,明确“辅政不越位”原则,建立算法生成材料审核机制,重要文件须经业务研判、群众代表评议把关,给技术应用设置“安全阀”。同时逐步健全完善考核体系,以实实在在的“群众满意度”,衡量文字工作实效,防止重“形式”轻“民生”,树立起文字工作是群众工作导向。
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文字站线的干部,当以“俯身接地气”的自觉锤炼为民笔力,以“抬头观大势”的智慧驾驭技术浪潮,让“智能笔杆”始终沿着“为民坐标”书写,唯有用脚步丈量数据、用真心感知民意,方能在施政答卷上留下既有科技“速度”、更葆初心“温度”的注脚。(中共山东省安丘市委组织部:马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