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聚焦社会保障公平性、公共服务均衡性、民生服务普惠性和社会服务可及性,旨在解决一系列民生堵点痛点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刻践行这一要求,以“实”破虚、以“常”固本,用扎实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实心为本,常问初心,筑牢思想根基。服务群众的关键在于筑牢“为了谁、依靠谁”的思想根基,思想根基扎得实、修得牢,行动才有“定盘星”。思想根基不牢,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民服务就容易变成喊得响亮、做得敷衍的表面文章。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叩问初心,将群众安危冷暖置于心上。要以“事不过夜”的紧迫感回应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将群众的需求作为“路线图”,靶向施策破解民生发展难题。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立足当下,以真心付诸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穿透形式主义的迷雾,让服务带着温度,直抵群众心坎。
实干为要,常持韧劲,破解民生难题。焦裕禄同志曾言:蹲下去,才能看得清蚂蚁。民生工作的服务效果如何,全靠一个“实”字,广大党员干部需迈开步子,沉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让裤腿沾泥,摸透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摈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调研,以“马上就办”的执行力快速响应,以“钉钉子”精神持续跟进,拿出务实管用的实招硬招,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以实干担当赢得群众的信任。
实制为基,常立规矩,确保常态长效。制度健全、规矩约束,为民服务才能从“外力推动”转化为“内在自觉”,广大党员干部当时刻将服务意识铭记于心,以实际行动推动“定点结对、民主决策、医疗改革、城乡建设”等机制,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贴合群众期盼。同时,要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评体系,既要看响应群众诉求的速度,更要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通过群众口碑将“承诺清单”变成“成果清单”,真正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青岛市即墨区委员会组织部: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