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在延安苹果园里话增收,于潮州凤凰山上问茶香,赴大同黄花田间谋发展...总书记的足迹连缀成一幅特色产业振兴地图,为亿万农民点亮致富明灯。沂蒙老区的党员干部们将嘱托铭刻心间,以蒙山为纸、沂水为墨,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初心答卷——让深藏闺中的"沂蒙山货"蜕变为风靡市场的"网红尖货",在锻造产业链的征途中诠释"人民至上"的如山之诺。
深挖“土”的基因——筑牢产业根基链。“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在沂蒙山区的产业实践中绽放出璀璨光芒。广大党员干部以守护农业“芯片”为己任,带领山区人民在泥土深处筑牢产业振兴的根基:为解决品种老化问题,蒙阴县党员干部携手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加强苗木组培繁育中心研发,每年引进新品种,形成了4大类、9大系列,共有毛桃、油桃、蟠桃、观赏桃等200多个品种,让百年桃乡焕发新活力。沂南县党委牵头促成院地战略合作,在隆平高科技术加持下建成黄瓜育种基地,年试验品种量翻番至3000个,种苗产能突破3.6亿株,带动35家育苗场成为乡村振兴“金种子工厂”。护好“老种子”,也育出“新种子”,当这些适合本土发展的“金种子”扎根泥土,一场关于“土特产”的基因革命正在悄然改变老区命运。
锻造“特”的引擎——延伸价值创新链。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当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以科技淬炼特色、用智慧点土成金,八湖镇党委就带领党员干部深耕“一棵菜”的革命,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用创新实现土特产的“价值裂变”:依托脱水蔬菜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破译“蔬菜密码”,用科技锁鲜创造更多价值,党员技术专班攻克“冻干+热泵”联合脱水技术,使蔬菜营养损耗率从35%降至8%,蒜片出口单价提升至干制品的6倍。创新“支部+合作社+中央厨房”模式,建成年产10万吨脱水蔬菜集群,更是带动2.6万菜农实现“棚内摘鲜菜、车间变干菜、云端售全球”,户均年增收4.2万元。
激活“产”的动能——畅通市场循环链。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跳出产品看产业,立足链条聚集群。纵向上,要贯通产加销,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横向上,要通过培育发展乡村民宿、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更多乡村从单一“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河东区党委带领全区全力攻坚特色产业,突出河东脱水蔬菜和健康肉特色产业,支持凯佳、城发万德福、大林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全力打造全省健康肉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志愿合作,整合现代农业发展链条,推进农业特色产业企业化发展。
从深藏山间的“土疙瘩”,到闪耀市场的“金种子”;从单一零散的农产品,到纵横联动的“金链条”——沂蒙老区的这场产业振兴实践,正是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深情回应。它深刻印证了:只要深挖“土”的资源、锻造“特”的优势、激活“产”的动能,绿水青山就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站在新的起点,这条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的产业链,必将承载着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阔步前行,在蒙山沂水间续写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壮美篇章。(临沂市河东区: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