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进入汛期,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的战役中,广大党员干部再次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生命“红色堤坝”,以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一、闻“汛”而动,以血肉之躯筑就“生命防线”
“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党员干部的行动准则。在抗洪一线,我们见证了无数感人瞬间:党员干部组成“人墙”抵御洪水冲击,用身体减缓水流速度,基层干部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逐户排查险情,年轻党员跳入湍急水流封堵管涌,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堤坝决口处、在群众转移路上、在险情排查途中,党徽始终在暴雨中闪耀。这种“我先上”“跟我来”的担当精神,正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二、枝叶关情,以赤子之心守护万家灯火
在抗洪救灾的日日夜夜,党员干部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抗洪者的手掌布满老茧与伤口,却温柔如抚平惊涛的枝叶。消防战士连续浸泡洪水数十小时,双脚溃烂仍背负老人转移;几位村干部划着门板穿梭巷道,挨家挨户确认留守老人安全;年轻的志愿者们在堤坝上传递沙袋,手手相接筑起人墙。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精神,在这些普通人身上转化为更质朴的行动哲学——他们或许说不出豪言壮语,但被泥水浸透的裤管、被砂石磨破的肩颈,都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赤诚。
三、科技赋能,以智慧力量提升救灾效能
新时代抗洪救灾工作开创了"科技赋能+精神传承"的新格局。在技术层面,北斗卫星实时监测、无人机立体巡查与大数据精准调度构建起智慧防汛网络;在机制层面,“全链条响应”体系和“专家+党员+群众”协作模式实现高效联动,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下创新推行“双线作战”策略。这种传统抗洪精神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既弘扬了众志成城的优良传统,又彰显了新时代科学救灾的专业水平,为防汛抢险注入了全新动能。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从抗疫到抗洪,“逆行者”的身影从未缺席。党员干部用行动证明:越是危难时刻,越能彰显初心使命;越是艰难险阻,越要体现责任担当。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干群同心、众志成城,筑起冲不垮的“精神堤坝”,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