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未成年保护与校园治理再次成为公共议题的“高频词”。“双减”2.0暑期专项行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落地半年评估、四川江油未成年人霸凌案、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全面转型等,恰恰说明这一领域涉及面广、链条长、变量多。要在纷繁中找准“最大公约数”,关键仍在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党建红”成为校园最温暖、最可靠的底色。
未成年保护为何越来越“难”?一是空间外延化。课堂之外还有网络、社区、商圈,风险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二是主体多元化。家庭、学校、政府、平台、社会“五方责任”缺一不可,却级易出现“真空地带”。三是需求复杂化。从人身安全到心理健康,从学业减负到网络素养,孩子们的“痛点”呈指数级叠加。任何单一部门“单打独斗”都显得力不从心,必须靠组织体系“串珠成链”。
构建覆盖校园治理全链条的战斗堡垒。一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校园治理中,强化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将党支部建在年级组、教研组,将党小组设在班级、宿舍,让党员教师、党员干部在关键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实现治理触角的“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党组织是凝聚治理合力的“黏合剂”,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校园治理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学校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同开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与家长委员会建立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履行监护责任;与政法机关联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在未成年人保护的目标下形成“一盘棋”。三是党组织引领下的治理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业、心理、安全等状况,为精准帮扶提供支撑;通过“微党课”“红色研学”等形式,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历史和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党旗在新时代校园治理中焕发新的活力。
未成年保护与校园治理没有“一招制胜”的捷径,只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耐心。只要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把群众工作传统融入数字时代,就能把校园真正建设成为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党旗下健康成长。(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郑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