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民生冷暖在这里最真切。做好基层工作,需以人民心愿为指引辨方向,以人民利益为标尺谋举措,以人民福祉为目标固成效,用真心、实招筑牢与群众的连心桥。
把人民心愿作为 “指南针”,以全维度倾听定民生方向。基层是联系群众最紧密的“神经末梢”,能否听见、听清、听懂群众心声,直接决定着民生服务的精准度。近年来,各地基层始终把倾听民意作为工作的 “先手棋”,线上依托政务 APP、基层微信群、热线等平台,建立诉求 “快接快转” 机制,无论是老人反映的社保认证难题,还是道路维修等建议,确保 24 小时内有回应;线下组织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网格,走街串巷察民情、进家入户听民声,在菜市场聊菜价波动,在小区广场问居住困扰,让群众的 “急难愁盼” 不再 “藏在心里、堵在嘴边”。民生工作没有 “休止符”,基层唯有始终把群众呼声当作 “行动指南”,把群众需求当作 “工作目标”,才能让服务更贴民心、更有实效,真正筑牢联系群众的 “连心桥”。
把人民利益作为 “度量衡”,以实打实举措让实事落地。在基层工作中,“人民利益” 四字重若千钧。群众反映的排水设施老化、人居环境不佳等问题,绝非小事,而是关乎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大事。党员干部逐户摸排需求,这一行动正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只有走到群众身边,才能真切了解他们的难处。协调资金推进改造,组建志愿服务队排查下水管道,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疏通了管道,更疏通了党和群众之间的 “心管道”。党员捐钱修路、建设儿童乐园,钱虽有限,却能汇聚起无限的温暖力量,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而开设 “流动食堂”、走访独居老人,更是把关爱精准送到最需要的人群中。这些看似琐碎的实事,件件都在回应群众的 “急难愁盼”。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基层干部的这些行动,正是对这一理念最有力的践行。只有把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办细办实,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才能愈发牢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不断增强。
把人民福祉作为 “风向标”,以长效化机制固发展成效。在基层一线,民生实事不是 “一阵风” 的突击行动,而是融入日常的持续践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最佳“风向标”。从旧路翻修后居民出行不再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到 “一老一小” 服务中心里孩童嬉戏、老人下棋的热闹场景,再到村口产业帮扶车间让留守妇女实现 “顾家挣钱两不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背后是基层干部把群众需求记在心头、抓在手上的坚守。更重要的是,基层不满足于 “解决一件事”,而是着力构建长效化机制:建立民生诉求 “收集 - 办理 - 反馈 - 回访” 闭环流程,让群众呼声有回应、有落实;制定帮扶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群众生活变化及时优化举措;组建党员志愿者、乡贤能人等多方参与的民生服务队伍,确保服务不断档、力量不缺位。正是靠着这样的 “钉钉子” 精神,把每件实事办实、把每项机制建牢,才能让发展成效稳稳扎根在群众生活里,让民生温度持续温暖千家万户。(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人民政府 :樊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