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党中央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旨在让基层干部摆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持续抓好基层减负工作,求实效、出实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层减负,思想认识是先导。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顽固难除,根源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有的干部过于注重“显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求短期效应和个人政绩,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长远利益;有的干部缺乏担当精神,遇到问题推诿扯皮,不愿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困难。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我局多次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旨在从思想深处入手,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
基层减负,制度建设是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要根治形式主义痼疾,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今年以来我局制定了一系列整治形式主义和行为规范制度等规定,如每月考核“红黑榜”规范人事考核。为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制度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监督问责,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同时,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和完善制度,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基层减负,实干导向是关键。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要引导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比如,在整治两违工作中,基层干部要真抓实干,不仅要倾听投诉人的诉求,也要对被投诉人的违法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当事人情绪安抚,避免发生过激事件。办实事,求实效,让城市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层工作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在求实效上下功夫,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我们就能不断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惠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