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歇,稻穗染金。当夏秋之交的风拂过乡村田野,一批带着书卷气的选调生陆续走进村口巷尾,以青春之名奔赴基层岗位。他们带着“让群众满意”的承诺,开启从校园到田野、从学生到干部、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旅程。唯有把 “多走一步、多学一点、多想一层” 刻进工作日常,才能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褪去青涩、收获成长,书写出有温度、有分量的青春答卷。
从校园到田野:以“多走多看多牵挂”叩响初心之门
初到乡镇时,我总捧着政策手册琢磨“怎么干”,直到跟着村支书踩过沾满泥水的田埂,才明白基层工作的答案藏在群众的生活里。多走几户农家,才能发现李奶奶家的屋顶在雨天漏雨,看见新建的蔬菜大棚因排水不畅影响收成;多坐一会儿农家炕头,才能听出王大爷说“孙子高中上学远”时的担忧,读懂返乡青年小张卡在“营业执照办理”上的焦急。这些藏在家长里短中的民生事,没有现成的“课本答案”,唯有“多牵挂”才能找对方向。记挂着独居老人的冬季取暖,民政办主动申领棉被,每周雷打不动上门检查煤炉安全;牵挂着养殖户的销路,平台办便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帮着联系市区的生鲜超市。从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到炊烟袅袅的华北平原,环境变了,但为民的赤诚不能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眼睛发现需求,用真心传递温暖,选调生才能卸下“学生气”、沾染上“泥土香”,让青春在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中扎下深根。
从学生到干部:以“多学多问多实干”搭建成长阶梯
刚穿上基层干部这身衣服时,我总习惯用请教的语气和村民交流,直到遇见在村里工作十余年的老书记,他走在村里,能叫出每户人家的小名,知道谁家种了何种作物、谁家老人有慢性病,这份把群众当亲人的热乎劲让我突然明白:“多学”不只是背政策条文,更要学前辈弯下腰听民意的态度;“多问”不只是问工作流程,更要问群众心里盼什么、日子缺什么。今年夏天有村民反映日西村的玉米地灌溉难,我不再仅凭理论推断制定方案,而是跟着农办技术员跑遍全村数条灌溉渠,向种粮大户请教“窄沟节水”的土办法,最终协调水泵、疏通沟渠,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干群关系从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传递,而是你有需求、我来回应的双向奔赴。从学生到干部,身份变了,但为民的初心不能变。唯有在学习中补短板、在提问中察实情、在实干中解民忧,才能成为群众愿意掏心窝子的“自家人”。
从理论到实践:以“多思多试多创新”破解办事难题
刚接触乡村治理时,我曾试着用浅显理解的社区管理模型推进日庄镇垃圾分类,结果村民觉得太麻烦,方案推行得磕磕绊绊。这次碰壁让我醒悟,“多思”不只是思考方案对不对,更要琢磨群众需不需要、实际能不能行。看到镇里的大梨、火烧市场规模多局限于本地,隔壁同为选调生的小李不再局限于赶集摆摊的老办法,开始琢磨怎么让农产品走出去。跟着返乡青年人才党支部学直播带货,帮农户拍“梨园采摘”“火烧烤制”的短视频,设计印着村景的简易包装,还联合周边树个村成立“日庄火烧工坊”品牌,统一对接电商平台。当看到店铺初创便单月销量一千多单,我终于懂了:从理论到实践,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让知识在创新中活起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变了,但为民的追求不能变。唯有在思考中找症结、在尝试中积经验、在创新中开新局,才能把学问做进群众心坎里,让服务真正落地见效。(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人民政府:张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