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黔东南州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黄平县圆满落幕。这场为期37天的体育盛会,以“全民州运会,团结黔东南”为主题,创下赛事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参与最广的历史纪录,成为展现民族团结、弘扬体育精神、传承文化魅力的绝佳舞台。
一、创新模式:竞技、民族与群众体育的融合盛宴。本届运动会首次采用“竞技体育+民族体育+群众体育”三组并行模式,共设置47个大项、557个小项,涵盖田径、游泳等现代竞技项目,以及独竹漂、射弩、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赛事内涵,更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赛者同场竞技、共展风采。例如,首次引入的“姑妈篮球”项目,既保留了篮球的竞技性,又融入了女性特有的团队协作精神;而滑翔伞比赛的加入,则为传统民族体育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这种“多元融合”的模式,既是对体育精神的拓展,也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二、民族团结:赛场上的“同心圆”。运动会期间,来自全州16个县市的10580名运动员、教练员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无论是苗族的“独竹漂”、侗族的“射弩”,还是汉族的田径项目,参赛者们用汗水和拼搏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台江县代表团斩获29金28银23铜,成为本届赛事的亮点之一。正如黄平县县长杨满英在闭幕式致辞中所言:“这次运动会汇聚了全民关心体育事业、积极推动家乡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体育竞技,各民族间的文化壁垒被打破,情感纽带被拉紧,真正实现了“以赛促融”。
三、文化传承:非遗与现代的交响。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窗口。闭幕式上,《战鼓迎“好运”》将思州战鼓与金钱棍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合,《岜沙斗牛》《侗歌声声唱给党》等节目轮番上演,展现了黔东南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表演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正如网友感叹:“当非遗技艺遇上现代体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赛事,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四、社会价值:从赛场到生活的能量传递。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黄平县的城市形象,更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黄平县通过高标准的场馆建设和优质服务,为全州体育事业树立了标杆。而赛事带来的“体育经济”效应,也将为当地旅游、餐饮、文创等相关产业注入新动能。更重要的是,运动会上展现出的“团结拼搏、敢于争先、永不言弃”的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场盛会,既是体育的胜利,更是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火炬。”当岑巩县接过会旗的那一刻,黔东南州体育精神的接力棒正式传递到下一届承办地。从“全民州运会”到“团结黔东南”,这场运动会不仅书写了历史,更照亮了未来。体育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文化的交融、精神的传承。四年后,让我们相约岑巩,共同见证下一个民族团结的高光时刻,共享体育带来的激情与荣耀!(加榜乡政府: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