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将其作为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要求与其表现进行坚决斗争。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第一线,万万不可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掣肘步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2025年3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总共达16994起,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就占总数的88.2%,而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占查处问题总数的93.5%,这也反映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是基层发生的多。面对这种情况,一名干部所说的“基层有些形式主义,是上级官僚主义逼出来的。”犹如一颗激起千层浪的惊雷,引发广泛热议。
如其所说,一些形式主义的表现虽然发生在基层,可病根子多少可能还跟上级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政绩观偏差,热衷“显绩”,急于求成,以“领导是否关注”为导向推进工作,使基层疲于应付打造“亮点工程”;有的责任传导错位,将本属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随意摊派给基层,基层因权责不对等被迫敷衍履职;有的决策脱离实际,凭主观臆断“拍板定策”,出台的方案举措脱离实际需求,导致基层瞎折腾,最终沦为 “劳而无功、忙而无果” 的无用功。这些由上级官僚主义逼出的基层形式主义,既浪费公共资源,又损害群众利益,与中央为基层减负、服务群众的要求相悖,破解其的关键便在于从上级层面突破,构建上下联动治理格局。
拧紧思想开关,纠治官僚主义苗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针对部分上级干部政绩观偏差、党性修养不足等问题,要强化思想教育,扭转一些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错误观念,彻底切断官僚主义催生形式主义的要害,引导其在制定政策、下达指令前,严格对标中央要求,反复核查是否符合规定、契合实际,从源头上遏制官僚主义倾向,做到防患于未然。
健全制度约束,筑牢减负制度防线。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严肃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一场常抓不懈的攻坚战、持久战,必须用制度来保证这项任务的常态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遵循,进一步细化规范上级权责,从借调干部管理、政务应用程序使用、考核检查频次等方面明确禁止性条款,持续抓好精文简会、基层组织“滥挂牌”等问题的整治,紧盯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新表现、新动态、新趋势,用制度笼子管住上级任性用权,彰显制度刚性约束作用,让干部从“迎检忙”“刷屏忙”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走村入户查实情、办实事。
优化权责配置,破解深层次体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聚焦基层权责不清、责能不匹配问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推进顶层设计,系统梳理上下级权责边界,制定优化乡镇(街道)、村(社区)职责事项清单和任务清单,细化依法履职事项和依法协助配合事项的工作边界,通过制度完善明确职责分工,帮助基层厘清权责划分,确保责权一致、责能一致;同时推动资源、权力下沉,聚焦赋能增效,树立大抓基层的导向,着力提升基层履职能力,确保基层有能力统筹资源、高效办事,压缩上级随意指派任务的空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落地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唯有从源头出手,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制度上严格把关,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方可打破“上级官僚主义逼出基层形式主义”的怪圈,让基层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舞台上“扬鞭策马”,让治理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原点。(郑旺镇人民政府:张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