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选准用好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落实这一重要要求,核心在于用好考核评价“秤杆”,以科学精准的考核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内生动力。
以政治品质为秤杆,让考核评价秤“立得正”。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是安身立命的“压舱石”。在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评价中,必须始终将政治标准置于首位,紧扣“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核心要求,对照“五个必须”的行为准则,进一步细化政治素质考核指标,将抽象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评价内容,既看干部在重大理论学习中的态度与深度,也看在重大政治任务中的立场与行动;既察日常工作中的政治自觉,也辨关键时刻的政治担当。要把政治素质考核当做一次精准的“政治体检”、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让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突出、作风品质过硬、群众真心信赖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引导干部在面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时,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定力,真正将政治素养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把工作绩效当秤盘,让考核评价秤“量得准”。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于科学的绩效评价,在考核实践中,既要聚焦“显绩”,让实干者有“舞台”,也要关注“潜绩”,为长远发展“蓄动能”。看“显绩”,就要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把“敢不敢扛事、能不能干事、想不想成事”作为评判干部优劣的重要标尺,把“干成了什么事、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成效”作为选拔任用的核心依据,把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实绩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成果纳入考核视野,让扎根一线、攻坚克难的“实干家”得到激励认可。察“潜绩”,则要打破“唯数据论”的局限,既看当前成效,也看长远影响;既看“门面”,也看“后院”。要合理设置定性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干部在打基础、利长远工作中的投入与担当,通过对干部决策能力、领导水平、工作作风等“潜绩”的深度研判,精准识别“铺路石”干部,引导干部在接续改革创新、担当实干中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用纪律规矩做秤砣,让考核评价秤“守得牢”。“无规矩不成方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离不开纪律规矩的刚性约束。在考核评价中,必须将纪律规矩作为“底线红线”,紧盯廉洁自律的“高压线”,既考工作实绩,也察廉洁品行;既看“八小时内”的履职表现,也管“八小时外”的生活作风,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考核监督体系。要打破“单一评价”的局限,拓宽考核视野,善用工作调研、同事意见、群众评价掌握干部的真实评价,确保考准考实干部的廉洁品行。对考核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通过提醒谈话早打招呼、早敲警钟,让干部受触动、明底线。对丧失理想信念、政治站位不牢,甚至触碰廉洁底线的干部,要坚持“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根据情节轻重依规依纪作出组织处理,以“零容忍”的态度彰显纪律刚性(潍坊市寒亭区委组织部: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