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鲜明提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抓好落实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将“说了”等同于“做了”,“做了”等同于“成了”,致使工作落实沦为“口头禅”、悬于“半空中”,出现落实有“落差”现象。
“善谈者未必善为”,古人早已洞悉言与行之间的差距。安排部署若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彻底落实,就如同农人插秧过浅,或者只栽不管,秧苗难以扎根深处,更遑论期待秋天的丰硕收成。审视我们周围,有的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口号喊得山响,落实起来轻飘飘;有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或只是口头上、书面上要求整改,不动真格、不来硬招;有的重“点”轻“面”,以点上落实代替面上落实,把一枝独秀当成姹紫嫣红……凡此种种,让“落实”屡屡“落空”,对事业危害极大,必须坚决纠治。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是不是真落实,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试金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任务叠加、挑战交织的关键阶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敢于担当、靠前指挥、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如果只是空喊口号、摆花架子的假落实,必将使政令落空、政策走样,最终损害的是民生福祉,贻误的是事业发展。究其原因,是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作风不实和能力恐慌的综合反映。
狠抓落实是党员干部应尽之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性立身做事,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刻领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千古至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效果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打通落实的堵点难点,不能只挂帅不出征,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
要找准抓落实的“最优路径”,一方面要“吃透上情”,全面精准地掌握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避免在制定任务目标时出现“简单化”“翻烧饼”乃至“走调”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吃透下情”,坚持“四下基层”,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积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项目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把下级部门工作实际情况、问题困难摸清摸透,针对性地推动人、财、物、权等要素下沉。
落实最终还得看效果。要盯着末端,构建跟踪“回响”的考评机制,将政策落地率、目标达成度、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作为硬指标,衡量落实到不到位,检验实绩成色足不足,对主动破题、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变形走样,甚至搞虚假落实、选择性落实的严肃问责。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部署与落实,是工作的双翼,缺一不可。唯有坚决摒弃“重安排轻落实”的漂浮作风,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才能让每一项决策部署都从“纸上”落到“地上”,从“蓝图”变为“现实”,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扎实业绩。(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